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使用步行矫形器的直立行走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意义重大,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康复目标。适当的矫形器康复训练能够减少脊髓损伤病人由于运动缺乏而导致的并发症,且以治疗为目的的矫形器训练可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不足的状态,并能够维持或增进他们的心肺适能和肌肉力量。运动不当引起风险在健康人群常会发生,同时对易于发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脊髓损伤病人尤其需要注意。因此,对于功能康复和预防风险,训练活动的强度监控是必要的。为了安全有效的进行临床康复训练,脊髓损伤病人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训练计划。本实验通过分析截瘫患者使用往复式截瘫步行矫形器训练8周后心肺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变化情况,探讨定量运动强下的矫形器训练对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的康复效果,从而为截瘫患者合理科学的制定康复训练方案提供依据,并预防运动康复训练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根据样本量计算以及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8例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采用分段随机方法将纳入病例分入对照组、和中等训练强度的实验组。实验组在进行矫形器训练时予以40-60%心率储备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干预时间为每周5次,共8周;训练组每次的有效训练时间从开始的30分钟,每两周增加5分钟,最后两周训练时间为45分钟。对照组进行常规矫形器练习,不进行运动强度干预。在基线期(0周)、中期(4周)、结束后(8周)三个时点进行心肺适能评价,包括生理消耗指数(Physiological Cost Index,PCI)、自感疲劳量表(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与功能性步行评价,包括6分钟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10米步行测试(10-meter Walk Test,10MWT)、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alking Index for Spinal Cord Injury II,WISCI II)。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20.0处理,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比较基线期、中期、结束后之间连续变量的变化情况,以检查时间和组别间的交互作用。若交互作用明显,则继续探讨各项因素下的单独效应。组间干预因素单独效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时间因素单独效应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事后采用Bonferroni方法两两对比。对于等级变量,组间对比采用Mann-Whiteny U检验,组内三个时间点的比较采用Kruskal-Wails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经过八周的中等强度矫形器训练,实验组受试者的PCI值在不同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F=8.088,P=0.015),事后两两对比显示干预8周后的PCI值与基线和4周的PCI值都具有显著差异(P=0.045,P=0.041),尽管三个时间点上受试者RPE等级组内并没有显示具有显著差异(χ2=2.711,P=0.258)。反映功能性步行能力的6MWT,10MWT,TUG在实验组都表现出有明显提高,同时WISCIⅡ在不同时间之间也有显著差异(χ2=7.188,P=0.027)。其中,实验组中等强度矫形器训练后6MWT和TUG的变化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0,P=0.001),且事后不同时间点之间两两对比也都显示出非常显著的差异,P值均<0.01。尽管10MWT的事后检验仅在实验结束与基线比较时有显著差异,但整体时间效应仍具有统计意义(F=9.262,P=0.011)。而对照组的时间因素对测试各指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各时间点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各项评估指标在基线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并且在中期测试后也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8周训练结束后,实验组受试者的心肺适能PCI值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t=-2.739,P=0.022),功能性步行能力实验组较对照也有一定提升,10MWT,TUG两组之间差异具显著性(t=-2.239,P=0.04;t=-3.097,P=0.012),两组之间在第8周RPE指标具显著差异(z=0.026,P=0.031)。但在这个时间点上6MWT和WISCIⅡ却没有在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采用心率储备方法计算靶心率来确定中等运动强度矫形器步行训练的方法,在提高截瘫患者的心肺适能和功能性步行能力上有一定的效果,可以在制定运动康复方案时使用。(2)在RPE与6MWT测试结果不敏感的情况下,通过稳定心率与步行速度的比计算出来的PCI值能够反映出受试者的心肺适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