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水溶液中表现出丰富的相行为,可以形成多尺度、多层次、多种类的有序聚集体,例如胶束、蝶状结构、囊泡、液晶等.精氨酸(L-Arg)是一种碱性氨基酸,在水溶液中以质子化的形式存在,容易与阴离子羧酸根、磷酸根、硫酸根等形成双氢键[1].本文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双(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HAOT)与碱性氨基酸精氨酸的聚集行为和流变学性质.研究发现,固定精氨酸的浓度不变,逐渐增加H-AOT 的浓度,在双氢键、静电作用、疏水作用等非共价力的共同驱动下,体系中出现了胶束相(L1)、囊泡相(Lαν)、海绵相(L3)的相转变过程(Fig.1a).通过低温电镜、冷冻蚀刻电镜、流变等手段证实了这一相转变过程(Fig.1b,c,d).精氨酸的浓度固定为300 mmol·L-1,当H-AOT 的浓度为150 mmol·L-1 时,囊泡样品在所研究的剪切速率范围内表现出剪切变稀的特点;当H-AOT 的浓度为220 mmol·L-1,海绵相样品表现出局部剪切增稠的特点,这是由于在剪切力的作用下,样品由海绵状结构向囊泡结构发生了转变.通过红外分析,我们推断L-Arg 和H-AOT 之间形成的双氢键是引起聚集行为及相转变的主要驱动力(Scheme 1).对该体系相行为以及分子间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可为其在生物化学、萃取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