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同时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具体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核心,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入新时代,"以体育人、以文化人"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课程思政理念从提出到实施已经历了17个年头,但体育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结合才刚刚开始,面临很多困难和困惑。以此为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融合,明确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使教师有渠可守,有田可种,培育五育并举的全方位人才。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查阅大量文献与著作,梳理思路,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依据,采用专家访谈法对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且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进行访谈,了解目前体育教学现状以及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本文提供研究思路。研究结果:1.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问题审视研究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人才培养体系不创新,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中缺失了最重要的德育部分,虽然目标清晰,但课程思政教育不够深入,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2)师资队伍不完备,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环节,但大多教师多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不足,还是以体育教学和训练工作为主,缺乏将思政元素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创新型和积极性;3)量化考核标准不够全面,更多的还是将出勤率、达标率和技能考核作为最终成绩考核标准,忽略了情感态度等价值观考核和过程性评价。2.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路径分析1)精准定位,明确教育体系。开展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体育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将体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目标体系,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构建五育并举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增强体质、野蛮体魄,更要注重锤炼其意志、健全其人格,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系统规划,革新教学理念。体育教师是践行立德树人、引领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践行者与主力军,教师的育德能力和德育素养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和质量,是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关键,高校应最大程度发挥体育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引导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学,鼓励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研讨,开展融合教研,全面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水平,强化育德能力,加强后备人才建设,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3)有机融合,融入思政元素。体育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体育课程"加"思政",体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并加以引导,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与技能提高之中,充分体现体育教育价值,育体的同时激发学生自立自强、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如:进行排球教学时向学生渗透团结协作的女排精神,在篮球教学中融入永不言弃的曼巴精神等,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载体作用。4)科学设计,转变评价方式。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评价的首要标准,高校应制定多元主体参与的体育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方式,将思政教学评价融于体育课程评价,在对教师进行考核时重点突出师德师风评价,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作为重点考核标准,同时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改变以往唯技能论的评价标准,课程思政在考核标准中也占一定比例,重点凸显价值观考核和人格修养,在评价中突出体育课程的育德效果。研究结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的产物,课程思政理念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还尚未成熟,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明确方向,革新教育理念,深度挖掘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践行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寓德于体,以德施教,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新时代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