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此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就此成功。货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取决于货币境外持有的贸易需求动机与投资需求动机的有效推动,若货币国际化只是因为汇率上升而引发的投机性持有,则最终可能如日元国际化般昙花一现。本文利用面板数据从国家异质性的角度,分析美、日两国货币国际化成败的内在原因,并通过扣除本地需求法测算出2003~2016年人民币境外存量的走势,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潜在因素。基本结论是:(1)日元国际化失败因为日元并未在国际市场中发挥完全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职能,仅充当"载体货币"用于国际金融市场套利交易;(2)经测算人民币境外存量已下跌至2009年金融危机后水平,经济"新常态"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严重受阻;(3)贸易规模的提升对人民币国际化仅存在短期促进作用,资本市场的过热将会对人民币国际地位产生负向作用,人民币币值的下降则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长期的抑制效应。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应谨慎稳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