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如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十九大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总体目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之代表的剑文化本来是以由功法、单势、组合、喂招、散招、实战、套路等环节组成的技术体系为核心,然而,在现代发展过程,这种技术体系已经支离破碎。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正是以国家层面相关政策为依据,解决目前剑技术庞杂无序的问题,构建起比较完整的中华剑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研究方法: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古籍分析法、教学实验法展开研究。研究结果:1)与国外同类型运动如西方的击剑、日本的剑道相比,中国的剑文化具有技法丰富、形式多元、以武入道的特点。中国的剑文化中不仅有单个技法、组合技法,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成套路练习形式,其成套练习形式既有实战技法的连接,也有以展现技术美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表现型套路。可以说,中国的剑文化最丰富多彩,剑的技术体系最庞大。中国剑术的这种技法丰富、形式多元的技术体系,也为习练者"以武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剑文化。2)中国的剑文化虽然具有技术丰富、文化多彩的巨大优势,但由于缺乏系统化、体系化整理,所以显得庞杂无序,没有条理,致使学习者无法分清主次,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常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因此,亟需进行系统化、体系化整理。研究结论:1)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华武术的技术可以归纳为4个层面:简单实用、直截了当的原始攻防技法→在一定的场景中或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应用的各类"非常规"技击招法→具有逆向思维特点的独具特色的攻防技法→从技击术领域质变到艺术领域和健身术领域的新技法。这个发展过程还可以抽象为: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最实用的技法→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想的技法→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的特色技法→质变到技击术领域之外的"虚拟"技击技法。其实,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剑术技术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由简入繁"的过程。对其庞杂的技法进行梳理之后,发展期具体技术也可以划分为4个层次:以剑术的技击核心技法构成的体系,如由格、洗、击、刺4类技法构成的主体技术;以剑术的非核心或非常规技法构成的技术体系,如传统剑术套路中的一些固定攻防组合;以独具中国文化逆向思维特点的剑术技法组成的技术体系,如太极剑中的一些粘剑柔化技术,以艺术表现和健身养生为主要价值追求的剑术技术体系,如各种艺术表现型的套路、缓慢柔和性的健身剑术套路等。新时代剑文化的传承发展亟需构建起由以上多层次技法组成的技术体系。2)以上技法丰富、层次多元的剑文化为习武者"以武入道"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途径。很多以练习武术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习武者把武术作为求"道"的实践途径。在双方剑技对抗过程中有击剑之道,在个人的艺术性演练过程中有表演之道,在长期以之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习练者则总结出修身之道。中华武术中的剑术以及由此形成的"以武入道"的剑文化,属于武术中的"通圣"之学,侧重于武术领域更高的"道艺"层面。3)剑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既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有精神教育价值,还有艺术审美价值。一方面,可以按照如前所述的技术体系对剑文化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少数高、精、尖的人群将其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则可以把其核心技法提炼出来,以技击对抗的形式纳入学校教育,以之培育民族精神;再一方面,可以将其艺术演练形式推向艺术舞台,以更艺术化的形态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审美需要;最后一方面,可以充分研究其大众健身价值,使人民大众通过更科学的练习方式进行健身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