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迁飞是昆虫在长期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昆虫通过远距离迁飞可以躲避不良生境,而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繁衍种群。农业害虫的大规模、周期性迁飞是导致害虫区域性暴发成灾,造成农业生产严重损失的重要原因。受东亚季风循环的影响,棉铃虫、草地螟、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害虫在我国的迁飞致灾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研究明确害虫迁飞的生物学和迁飞规律对构建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区域性控制技术体系有重要意义;【材料与方法】综合运用昆虫雷达、高空测报灯、卵巢解剖、同位素示踪、种群遗传分化分析、植物花粉检测和轨迹分析等技术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渤海湾地区跨海迁移昆虫的迁飞生物学、群落结构、种群动态和迁飞路线;【结果与分析】研究发现跨海迁飞昆虫共计9目36科120余种,其中害虫26科100余种,天敌昆虫10科20余种,其中鳞翅目昆虫为优势类群,蜻蜓目和鞘翅目为次优势类群,同翅目、脉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和膜翅目为从属类群。跨海迁飞可分为北迁初期、北迁盛期、过渡期、回迁盛期和回迁末期5个阶段,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降雨、平均水汽压和锋面活动等气象因子与跨海迁飞昆虫群落物种数和生物量的变化呈显著相关关系。粘虫等30余种昆虫回迁生物量是北迁生物量的10倍以上,棉铃虫等50余种昆虫回迁生物量是北迁生物量的1-10倍。多数种类具有明显的共同定向行为且虫群位移方向与风向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稻纵卷叶螟等昆虫主要借助气流进行远距离迁飞,当风速较低时,位移方向可较大程度地偏离风向,随着风速增大,虫体位移方向偏离风向的程度逐渐缩小。同位素分析表明,渤海湾地区的北迁昆虫来自于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回迁种群主要来自于东北地区。粘虫等迁飞昆虫携带大量植物花粉,补充营养可显著提升飞行能力和繁殖能力。【结论】研究明确了我国北方主要迁飞害虫的种类组成,迁飞的行为、数量动态和路线,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构建国家迁飞害虫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区域性绿色防治技术体系的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