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和评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对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依赖的住院患者,总结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依赖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探讨这些患者对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产生依赖的危险因素,减少医源性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依赖的发生,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方法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精神疾病专科医院。通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检索《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编码为F13(使用镇静催眠剂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或F19(使用多种药物及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住院患者病历号。在该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库中,住院病历能够检索的最早时间为2006年8月1日。本次检索设定的时间为2006年8月1日至2015年3月20日。根据检索出的病历号查阅患者的住院病历,从中筛选出对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依赖的患者,对其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统计其在诊断编码为F13或F19住院患者中的比例。资料分析的方法为描述性统计。结果 1、构成比:ICD-10诊断编码为F13或F19的住院患者共95例,其中有15例患者(15.8%)可以诊断为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依赖。2、一般资料:男性5例,女性10例;年龄为(36.3±11.6)岁,范围(24-68)岁;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93.4%。3、精神障碍共病:在使用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之前,8例患者存在酒精或苯二氮卓类催眠药滥用或依赖;9例患者具有精神疾病,其中4例为抑郁障碍。4、所依赖的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类别:唑吡坦依赖6例,佐匹克隆依赖8例,扎来普隆依赖1例,右佐匹克隆依赖0例。以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为主要药物的患者有14例。5、药物剂量:唑吡坦最高350mg/日,平均213mg/日;佐匹克隆最高675mg/日,平均219mg/日;扎来普隆最高1700mg/日,平均1400mg/日。6、使用时间: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的平均使用时间为(3.8±2.4)年,范围(1~-10)年。7、服用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的目的 :所有患者最初的服药目的是治疗失眠。但是,9例患者服药后出现了矛盾效果;11例患者在白天服用,在某些特定时段,服药甚至成为这部分患者生活的中心内容。8、戒断症状:所有患者均出现了戒断症状,其中4例出现了癫痫发作,1例出现了单调的幻听。9、疗效:常用的替代药物为长效苯二氮卓类药物,住院总治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73.3%。结论 1、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具有一定程度的滥用和依赖潜力,其依赖的发生有扩大的趋势,应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和重视;2、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依赖与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或依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