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刺镇痛的应用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我室以前关于针刺镇痛的动物研究表明,电针经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痛,低、高频电针可以诱导体內释放不同的阿片肽,在脑內经由不同的关键脑区产生镇痛作用?窃谌颂寤谷狈τ泄氐缯胝蛲吹闹惺嘟峁够〉南嘤ρ芯俊@霉δ艽殴舱癯上?fMRI)和脑电图(EEG)技术,我们征集了健康志愿者,对人体针刺与疼痛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冷痛刺激可以激活经典的疼痛相关回路。其中,受电针影响而致冷痛反应降低的脑区有对侧第一躯体感觉区(SⅠ)、双侧第二躯体感觉区(SⅡ)、对侧初级躯体运动区(MⅠ)和运动前区、对侧外侧前额叶(LPFC)、双侧內侧前额叶(MPFC)、对侧前扣带回(ACC)尾侧、中脑、脑桥、小脑等。相反,电针后痛相关反应增加的脑区有:双侧SⅡ、双侧岛叶前部、同侧LPFC、双侧嘴侧ACC、双侧丘脑、脑桥和小脑等。在大部分脑区,静脉注射0.8mg的纳洛酮可以拮抗2Hz电针的调制作用,但对侧MPFC、对侧颞叶和对侧內枕叶的负向调制作用和双侧SⅡ、对侧顶叶、同侧LPFC和对侧ACC嘴侧的正向调节仍然存在,提示这些脑区的变化不是经mu-或delta-阿片机制介导的(Neuroreport,2003,accepted)。(2)人体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经由脑內不同(但又有所重叠)的神经网络介导和调节。与2HZ、100 HZ电镇痛效果都呈正相关的脑区有双侧SⅡ/Ins、对侧ACC尾部和对侧丘脑,即镇痛效果越好,这些脑区的激活水平越高;只与2HZ电针镇痛有相关性的脑区有对侧MⅠ、辅助运动区和双侧海马;而只与100HZ电针镇痛有相关性的脑区有对侧顶叶BA40、同侧ACC尾部、同侧伏隔核、脑桥和对侧杏仁体(Brain Research,2003,accepted)。从以上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首次利用功能磁共振证明电针可以通过对疼痛相关脑区的调制,对疼痛的感觉和情绪成分的中枢编码过程分别加以调节,最终产生镇痛。在部分脑区,电针的这种调控作用是由mu-和delta-阿片受体介导的。这些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人体电针镇痛的机制,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伤害性感受信息处理和调制的过程。首次证明人中枢不同的脑区具有识别不同频率电针刺激的能力;具有不同电针反应性的被试接受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时,脑內可以产生不同的fMRI效应,为不同频率电针镇痛机制及其在人群中的个体差异性提供了可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