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自Dodge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是硕果累累;国内对此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老年人和大学生,而对青少年,尤其是农村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关注的较少。目的为了丰富国内主观幸福感理论,探讨农村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年级、独生与否、家庭经济条件、学业成绩和父母在外务工等因素引起的个体差异。方法采用了张兴贵(2004)编制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7点近似计分,调查了228名农村少年学生。结果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农村少年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M=4.65±0.62)。(2)不同年级的农村少年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初一年级得分最高)差异不显著(F=1.370,p=0.256);但在局部特征上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家庭满意感(F=11.572,p=0.000)、学校满意感(F=4.424,p=0.013)、环境满意感(F=6.584,p=0.002);(3)不同性别的农村少年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有显著差异(F=2.485,p=0.014),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主要表现在家庭满意感(F=1.998,p=0.047)、学业满意感(F=2.319,p=0.021);(4)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农村少年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有显著差异(F=2.754,p=0.043),主要表现在友谊满意感(F=4.754,p=0.003)、负性情感(F=4.739,p=0.003);(5)不同学业成绩的农村少年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有显著差异(F=4.186,p=0.003),成绩在前1/4内的学生得分最高,主要表现在友谊满意感(F=3.724,p=0.006)、学校满意感(F=3.382,p=0.010)、学业满意感(F=5.511,p=0.000)和负性情感(F=7.168,p=0.000)。农村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独生与否与父母在外务工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农村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的性别、年级、家庭经济和学业成绩的学生,其主观幸福感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应用意义我们讨论了这些差异的原因和涵义,有利于丰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同时有利于关心和促进农村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