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小麦产量三要素作为构成其籽粒产量的主要因素,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小麦达到高产的重要途径。播种方式和氮肥运筹在多种栽培措施中对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尤为重要。生产中,通过适宜的播种方式和合理的氮肥运筹,可以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近年来立体匀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播种方式,与之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亟待研究,本试验通过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4种追氮时期,来研究其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为实现良种良法和高产优质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17-201 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县实验基地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播种方式为主区,设2个播种方式:A1:立体匀播、A2:常规条播;追氮时期为副区,设4个追氮时期:T1:拔节始期、T2:拔节后10天、T3:拔节后20天、T4:开花期。选用衡观35为试验材料。基本苗18万/亩,其中条播行距15 cm,立体匀播为均匀播种,无行无垄。【结果与分析】通过测定衡观35产量三要素、穗长、小穗数等植株性状,研究了播种方式和追氮时期对衡观35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1)A1播种方式下千粒重、穗粒数、亩穗数、籽粒产量方面均高于A2,分别增加,0.04g、0.82粒、24.18万hm-2、732.7 kg hm-2,其中籽粒产量和穗粒数达到显著差异。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存在显著的影响,随着追氮后移籽粒产量和亩穗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2处理亩穗数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分别高出64.7万hm-2和69.7万hm-2,但与T1处理差异不显著,籽粒产量T2处理最高,且与其它三个处理差异显著。(2)两种播种方式间,除穗长外,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A1处理株高、小穗数显著高于A2;A1穗长较A2有所减小,但差异不显著;同时A1处理还可以显著降低不孕小穗数,增加小穗结实率。各植株性状因追氮时期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株高、穗长随着追氮时期的后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T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追氮后移还有利于小穗数的显著增加,且在T3处理时达到最高水平,与T1处理差异显著;不孕小穗数以T2处理达到最低水平,且与其他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表明适时追肥有利于小穗结实率。【结论】与常规条播相比,立体匀播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协调产量三要素,改善植株性状;追氮时期后移,尤其是拔节后10 d追肥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立体匀播与拔节后10 d追施氮肥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