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目 的
探讨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水平,减少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拓宽电凝电切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范围。
2 方 法
我科于2004年7月~2007年3月经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163例,疗效滿意,安全可靠。本组男109例、女34例。年龄6~74岁,平均47.3岁。上消化道息肉81例:食道息肉16例、胃体息肉31例、降部息肉4例、胃窦息肉23例、球部息肉7例。下消化道息肉82例:直肠息肉40例、乙状结肠息肉27例、降结肠息肉15例。所有息肉均经病理检查,排除了癌变。治疗使用的仪器为OLYMPUS公司所生产的GIF-XQ40型胃镜、肠镜、VES-2型高频电流发生器,SD-QL-1型圈套器。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凝血时间下消化道息肉于治疗的前一天晚8时口服藩泻叶30~50克(泡茶分次服),之后饮水1000~2000ml,次晨空腹,于下午3时行息肉摘除术。上消化道息肉治疗准备同胃镜检查。术前肌注654~220mg,对精神较紧张者,肌注安定10mg。将电极板粘附在患者右侧大腿部,将圈套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相连结,脚踏通电踏板,再将圈套器与湿肥皂行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始可进行操作。用内镜寻找息肉后,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圈套器,在靠近息肉处张开圈套,采用顺套法或逆套法等方法套住息肉,嘱助手徐徐收紧钢丝圈,使其紧紧地箍住息肉蒂部。收紧时切忌用力过猛过大,以免机械性勒断息肉蒂部而引起出血,另外套扎息肉蒂部应距粘膜面2~3mm,以防穿孔。同时还应注意防止发生以下情况,以免造成其它组织的烧伤:①息肉头部不能与周围其它组织接触;②息肉头部不能与对侧胃肠腔接触;③圈套器先端不能与周围组织接触;④内镜顶端金属部份不能放入粘液糊中;⑤圈套器不能与液体接触。如出现上述情况,应设法解决。当套扎符合要求时,即可行电凝电切。选用先凝后切或混合电流凝切,先电凝2~4秒,再电切2~4秒,一般电凝指数在35,电切指数在35。对直径<0.5cm的带蒂息肉采用点凝法;直径在0.5~2.0cm的带蒂息肉采取一次性切除;对于较大的息肉(特别是分叶状息肉)采用分次切除法,先切周边,每次相应少切,充分电凝,以防出血;对于扁平状息肉先在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使之成半球状隆起后再套扎切除,以防穿孔。在行结肠息肉切除时,采取多换气,以防术中出现爆炸,发生穿孔等意外。息肉切除后应观察2分钟,如基底部发红,应局部再充分电凝,确无出血后才可拔出内镜。息肉切除后应立即行标本回收送检。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进食流质饮食,给予维生素C、安络血、止血芳酸等预防出血,观察48~72小时。术后2周及4周复查内镜,了解愈合情况。
3 结 果
电凝电切治疗息肉常规一次成功,163例患者共摘除息肉193枚。术后仅少数食道息肉和胃部息肉患者出现胸骨后及剑突下烧灼样疼痛,持续2~3天消失,4例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3℃,持续3~5天,1例术中出现即时性出血,紧急电凝后止血。43例患者术后1周复查内镜,37例局部愈合,6例局部稍糜烂发红(均为较大的息肉术后)。
4 讨 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它具有癌变倾向,已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据报道胃息肉总的癌变率为3~5%,病理资料报告为25~50%。结肠息肉平均癌变率为13%。故一旦发现息肉,应及早摘除。目前通过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已完全替代传统的外科剖腹手术摘除息肉的方法。高频电凝电切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方法。电凝电切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其发生率为0.6~2%。发生率的高低与息肉大小、多少、有无蒂柄及蒂的粗细、操作者熟练程度有关。我们对直径<0.5cm的广基息肉采用点凝法;直径在0.5~2.0cm的带蒂息肉采用一次性切除法;直径>2.0cm的息肉及分叶状息肉采用2~3次圈套切除;对于扁平的息肉,先在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使之成半球状隆起后再按亚蒂息肉切除。操作时先电凝2~4秒,再电切2~4秒,或采用混合电流凝切,后复进行,直至息肉摘除。行结肠息肉切除时,注意多换气,以防肠腔中惰性气体爆炸,发生肠穿孔等意外。术中要与助手配合好,边凝切边收紧钢丝圈,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将根部勒断引起出血。切除息肉后观察2分钟,观察有无出血,并立即回收标本送检。如无出血才可拔出内镜。我们治疗63例消化道息肉,仅1例术中出现即时性出血,立即电凝后血止。我们体会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彻底、创面小、速度快,只要掌握好操作技术和切除方法,可基本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西玉等.2706例大肠息肉治疗及随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123~124
2 李盖衣等主编.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509
探讨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水平,减少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拓宽电凝电切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范围。
2 方 法
我科于2004年7月~2007年3月经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163例,疗效滿意,安全可靠。本组男109例、女34例。年龄6~74岁,平均47.3岁。上消化道息肉81例:食道息肉16例、胃体息肉31例、降部息肉4例、胃窦息肉23例、球部息肉7例。下消化道息肉82例:直肠息肉40例、乙状结肠息肉27例、降结肠息肉15例。所有息肉均经病理检查,排除了癌变。治疗使用的仪器为OLYMPUS公司所生产的GIF-XQ40型胃镜、肠镜、VES-2型高频电流发生器,SD-QL-1型圈套器。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凝血时间下消化道息肉于治疗的前一天晚8时口服藩泻叶30~50克(泡茶分次服),之后饮水1000~2000ml,次晨空腹,于下午3时行息肉摘除术。上消化道息肉治疗准备同胃镜检查。术前肌注654~220mg,对精神较紧张者,肌注安定10mg。将电极板粘附在患者右侧大腿部,将圈套器与高频电流发生器相连结,脚踏通电踏板,再将圈套器与湿肥皂行短暂接触,见有火花放电现象,即说明性能正常,始可进行操作。用内镜寻找息肉后,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圈套器,在靠近息肉处张开圈套,采用顺套法或逆套法等方法套住息肉,嘱助手徐徐收紧钢丝圈,使其紧紧地箍住息肉蒂部。收紧时切忌用力过猛过大,以免机械性勒断息肉蒂部而引起出血,另外套扎息肉蒂部应距粘膜面2~3mm,以防穿孔。同时还应注意防止发生以下情况,以免造成其它组织的烧伤:①息肉头部不能与周围其它组织接触;②息肉头部不能与对侧胃肠腔接触;③圈套器先端不能与周围组织接触;④内镜顶端金属部份不能放入粘液糊中;⑤圈套器不能与液体接触。如出现上述情况,应设法解决。当套扎符合要求时,即可行电凝电切。选用先凝后切或混合电流凝切,先电凝2~4秒,再电切2~4秒,一般电凝指数在35,电切指数在35。对直径<0.5cm的带蒂息肉采用点凝法;直径在0.5~2.0cm的带蒂息肉采取一次性切除;对于较大的息肉(特别是分叶状息肉)采用分次切除法,先切周边,每次相应少切,充分电凝,以防出血;对于扁平状息肉先在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使之成半球状隆起后再套扎切除,以防穿孔。在行结肠息肉切除时,采取多换气,以防术中出现爆炸,发生穿孔等意外。息肉切除后应观察2分钟,如基底部发红,应局部再充分电凝,确无出血后才可拔出内镜。息肉切除后应立即行标本回收送检。术后卧床休息24小时,进食流质饮食,给予维生素C、安络血、止血芳酸等预防出血,观察48~72小时。术后2周及4周复查内镜,了解愈合情况。
3 结 果
电凝电切治疗息肉常规一次成功,163例患者共摘除息肉193枚。术后仅少数食道息肉和胃部息肉患者出现胸骨后及剑突下烧灼样疼痛,持续2~3天消失,4例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3℃,持续3~5天,1例术中出现即时性出血,紧急电凝后止血。43例患者术后1周复查内镜,37例局部愈合,6例局部稍糜烂发红(均为较大的息肉术后)。
4 讨 论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它具有癌变倾向,已公认为癌前期病变。据报道胃息肉总的癌变率为3~5%,病理资料报告为25~50%。结肠息肉平均癌变率为13%。故一旦发现息肉,应及早摘除。目前通过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已完全替代传统的外科剖腹手术摘除息肉的方法。高频电凝电切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方法。电凝电切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穿孔,其发生率为0.6~2%。发生率的高低与息肉大小、多少、有无蒂柄及蒂的粗细、操作者熟练程度有关。我们对直径<0.5cm的广基息肉采用点凝法;直径在0.5~2.0cm的带蒂息肉采用一次性切除法;直径>2.0cm的息肉及分叶状息肉采用2~3次圈套切除;对于扁平的息肉,先在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使之成半球状隆起后再按亚蒂息肉切除。操作时先电凝2~4秒,再电切2~4秒,或采用混合电流凝切,后复进行,直至息肉摘除。行结肠息肉切除时,注意多换气,以防肠腔中惰性气体爆炸,发生肠穿孔等意外。术中要与助手配合好,边凝切边收紧钢丝圈,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将根部勒断引起出血。切除息肉后观察2分钟,观察有无出血,并立即回收标本送检。如无出血才可拔出内镜。我们治疗63例消化道息肉,仅1例术中出现即时性出血,立即电凝后血止。我们体会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彻底、创面小、速度快,只要掌握好操作技术和切除方法,可基本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西玉等.2706例大肠息肉治疗及随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123~124
2 李盖衣等主编.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