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58岁,咳嗽咳痰1月,阵发性,非高调金属音及鸡鸣样回声,夜间为著,咳黄色痰,无胸闷胸痛,无畏寒发热,无呼吸费力。查体:血压135/76mmHg,右肺叩诊呈浊音,两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哕音。心腹阴性。CT平扫提示:右肺下叶团块伴胸膜增厚。超声所见:右侧肾上腺区见一大小约65mm×57mm×54mm的囊实性团块,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中心见液性无回声区及分隔(图1),CDFI示实质部分少许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侧肾上腺区占位,性质待定。进一步行CT增强提示:右后下纵隔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大。术后病理:后纵隔神经鞘瘤伴出血囊性变及退行性变。讨论神经鞘瘤起源外周神经的雪旺细胞(Schwann细胞),是周围神经中常见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肿瘤大小不一,可有出血及囊性变,少数可大部分或完全囊性变。声像图表现:轮廓光滑、整齐,境界清楚,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有明显而较厚的包膜回声,内部呈稍不均匀的低-中回声,间有短线样回声及不规则片状无回声小区,后方回声可增强或无明显变化,典型的表现可见鼠尾征或靶征。纵隔良性神经鞘瘤绝大多数起源于后纵隔脊柱旁沟,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生长,会出现相应压迫表现。结合本例患者,后纵隔神经鞘瘤误诊的原因:(1)后纵隔神经鞘瘤少见,发病率低,临床缺乏特异性。(2)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有时发现肺内肿块,亦不具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一旦肿瘤生长较大超出后纵隔,易与其他肺内肿瘤相混淆,易误诊为肺部占位。(3)肿物过大或过小,可影响与周围神经的辨认。肿物过大时,与周围组织关系难以辨识,增加了误诊机会。本例由于肿瘤较大,突向后腹膜右侧肾上腺区,超声检查误认为肾上腺区肿块。(4)周围神经大多过于细小,超声较难辨别肿物与神经关系,甚至无法辨认神经结构,易误诊为其他非神经源性肿瘤。本例超声表现肿瘤不呈哑铃形生长,内部无短线样回声,亦无靶征、鼠尾征表现,不容易被考虑为神经源性的肿瘤,加之肿瘤中心有较大液性暗区及分隔,易被考虑为嗜铬细胞瘤。综上所述,超声医师在检查时应询问病史,借助临床思维,细心分析图像特征,依赖各项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今后遇见类似病例应引起警惕,可从剑突下斜向后纵隔进行检查,动态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内部特征,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超声对后纵隔巨大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