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促进新经济发展壮大的源动力。论文基于2009年-2015年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1.2万条企业记录、8.2万条产品研发信息和21.9万条在研项目信息,探索从产品研发记录中挖掘自发市场机制下的企业创新行为特征,并将之用于引导在研项目的要素优化配置。论文首先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已研发产品的协同创新行为模式,刻画企业自主开展协同创新的分布特点,寻找推动协同创新的有效条件,并采用寻优模型对协同创新推动条件进行验证;根据挖掘信息,开展在研技术的创新资源要素配置分析,运用关联规则、短文本挖掘、词云聚类等手段评价政府资金投入配置效率,刻画2009年-2015年北京中关村企业关键技术的动态变化轨迹,建立政府资金资助方式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动识别模型,从而为明确政府创新要素投入流向和资助方式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政府扶持对企业收入提升程度较大的领域集中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和新材料及应用技术领域。但后两者对北京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显著。建议政府资金应长期规划与短期发展并重,鼓励军工非核心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国之重器与新兴经济的共赢发展。同时,还应注重偏向智能设备、高铁、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根据研究结果,论文分别从智力、资金和政策三个方面提出要素优化配置的建议对策。论文的创新性在于:一是为透视地区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这一"黑箱"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企业研发项目这一微观角度探索开展要素优化配置的深入分析;二是对"沉睡"多年的企业研发项目文本信息进行挖掘,并将企业研发情况等结构化数据和产品信息、在研项目等非结构化的多源异构数据有机结合,运用机器学习挖掘手段进行分析研究;三是提高了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