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境外引种的药用植物按照中医药理论发展成为中药,自汉代张骞通西域始至清朝末年,一直是我国中药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1 840年至1949年期间,中医由于受到现代西医的冲击,中药引种也没有完全停止。新中国建立后,中医药发展又受到重视,中药的境外引种也迎来了春天,其中通过海外华侨境外引种最为活跃,例如从东南亚引种成功胖大海,使我国摆脱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但是,近20年来,按照国家新药申报审批的要求,境外引种的药用植物发展为中药,必须按照现代科学要求,完成从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等等一系列完整的研究,研究需多学科配合、难度大、周期长,加上适合引种的药用植物范围也越来越小,导致近年新中药的创制少之又少。上述过程牵涉多学科条件含引种植物的隔离检疫、驯化栽培、植物化学、有效成分(部位)、分子药理,特别是结合引进单味植物代表疗效的吸收成分,及其与类似中药功效比较,多学科条件很难在一个团队实现,而作者所在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国家农作物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明艳林课题组吻合上述设备和知识实践储备。按照国家新中药的分类和审批要求,对境外药用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及新中药创制研究。重点致力于非洲特色药用植物,包括非洲马铃果(抗癌、戒毒)、南非叶(抗癌、高血压)、非洲加纳籽(抗抑郁)、育亨宾(壮阳)和非洲臀果木(前列腺炎)等多种特色非洲植物的引种驯化、活性成分、入血成分、分子药理和功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中医药理论,结合创新的快速揭示代表草药疗效吸收成分及其分子机理研究,就为引种成功的药用植物进行新中药的创制提供理论基础,最终为成功申请国家新药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重铸引进新中药的辉煌。我们认为这一领域有很大创新空间,例如植物化学成分与中药四气无味的"构-气-功效关系"、"构-味-功效关系",这一假说的实质是需要解决气味、中药古典功效与现代药效吻合,吻合后研究其与植物化学成分结构关系。无论如何,精细设计,再结合比较药效学,都能解决。应用黄熙课题组EAGI(草药药动-活性导向分离),以枳壳性味苦酸微寒,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及其现代内涵为线索,就能发现枳壳的水合橙皮内脂具有抗抑郁促动力舒血管作用。同理,可发现川芎的阿魏酸具有上述三功能作用+抗子宫痉挛作用。进一步按照吸收成分与母药疗效对比方法,能快速揭示代表草药功效的药物治物质,如此就能作为引进植物功效、现代药效、化学成分等对比参照和方法学参照。为解决引种植物为新中药奠定理论和实践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