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视感是一种广泛迷人而又神秘的人类经验。它既存在于正常个体,也存在于病人身上,尤其是颞叶癫痫病人。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既视感在正常个体身上的解剖结构机制,然而,既视感的功能机制并不清楚。因而本研究试图采用VBM和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方法来探索既视感的脑结构和功能机制。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全脑灰质体积之后,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既视感高低组的区域灰质体积。结果表明在右海马旁回前部(x,y,z=13.5,-9,-27,t=-3.80,p<0.005),相对于低既视感体验组,高既视感体验组有更少的灰质体积,该结果验证了前人的研究。进一步功能连接分析发现既视感体验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前部(x,y,z=39,27,32;72voxels;peakz-score,-4.35;BA9)与海马旁回前部之间的功能连接呈负相关的;和DLPFC后部(x,y,z=36,15,28;53voxels;peakz-score,4.27;BA46)与海马旁回后部之间的功能连接是正相关的。此外,既视感体验和前后海马旁回之间的功能连接成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海马旁回前部的灰质体积减少和海马旁回前后部功能连接模式都体现了海马旁回是既视感的关键脑区。换句话说,对客观记忆的回忆(海马旁回后部)和主观的熟悉感(海马旁回前部)之间的分裂可能导致既视感,而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海马旁回前部的熟悉感环路错误激活。另一方面,一个正常工作的海马旁回后部和前额叶系统可能是知觉到既视感是错觉体验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