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的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与术后融合器后移的相关性,并探究导致该损伤的可能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行腰椎TLIF的378例患者病历资料,男173例,女205例;年龄39~79岁,平均54.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63例,腰椎管狭窄症197例,腰椎Ⅰ度和(或)Ⅱ度滑脱症118例。于术后第3天摄腰椎正位、侧位X线片及CT扫描重建检查,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按术后有无发生融合器后移将378例分为融合器移位组及未移位组,分析两组病例的个体特异性因素和融合节段终板损伤情况。结果 378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融合器后移(7/378,1.9%)。融合间隙终板形态与移位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其中直线形者(5/122,4.1%)和梨形者(3/70,4.3%)较双凹形者(1/253,0.4%)更容易发生移位。所有移位间隙均发现有减压侧融合器置入通道对应的上邻终板后部的损伤,致使该侧椎间隙后方高度明显增大,且其与非减压侧的椎间隙后方高度差值显著大于融合器未移位组。结论终板损伤导致的融合节段椎间隙后方高度增大是发生融合器后移的关键因素,而直线形和梨形终板形态可能叠加了这种风险;减压侧行椎间融合操作前未行对侧椎间隙预撑开、椎间撑开器的旋转、试模及融合器的撞击可能是造成该终板后部损伤的原因,因此预防术中融合间隙终板的医原性损伤可能是杜绝融合器后移发生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