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确定常用食物血糖负荷,分析比较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与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GL)概念在反映餐后血糖效应方面的作用与特点,建立基于血糖负荷(GL)概念的新型食物交换系统。方法根据国内外公开发表血糖生成指数数据,参考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按Salmeron计算公式确定每100g食物的血糖负荷,比较血糖指数与血糖负荷的相关性以及对食物血糖效应分类排序的影响。融合血糖指数概念和食物交换份方法的特点,谷类、薯类、豆类、奶类食物以90kcal能量的血糖负荷为一个食物交换单位,蔬菜水果以45kcal能量的血糖负荷为一个食物交换单位,建立以控制血糖负荷和总能量为特征,体现食物血糖应答差异新型食物交换系统的雏形。结果粮谷类的血糖指数与血糖负荷/100g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64。其次为豆类及制品,相关系数为0.55。而蔬菜、水果类,血糖指数增高,血糖负荷/100g的变化不大,两者无明显相关,其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100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与0.27。血糖指数高的食物不一定血糖负荷大,其原因在于未考虑单位重量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及食物总体积、含水量等因素,因此以血糖指数为基础的分类方法不能很好区别单位重量食物血糖负荷产生的效应。而以每100g食物血糖负荷表示,考虑了碳水化合物的质和量,因而能更真实直观地反映食物的血糖效应。应用血糖负荷可以对实际提供的食物或总体膳食模式的血糖效应进行定量测定。本文报道了近200种以血糖负荷为基础的食物交换份,将血糖负荷值融合到食物交换表中。此时每份食物提供的信息既包括了能量及宏量营养素的含量,也反映出食物的血糖负荷。结论使用这种新的食物交换系统,可以在明了每份食物血糖负荷与能量营养素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在同类食物中选择低血糖负荷的食物,达到在控制总能量的同时,定量预测或调整混合膳食的血糖应答效应的目的,方法简便易行。其应用价值尚待于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