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附片与干姜药材及提取物配伍药对的不同配伍比例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中,对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乌头类生物碱各成分及与之配伍干姜的相关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对配伍进行薄层扫描和HPLC指纹图谱分析,建立不同配伍关系中有毒或有效成分的化学库,确定附片有毒中药毒效反应的物质基础及药性基础,探讨炮制及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初步探索配伍对中药药性的调控。方法: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评价附子干姜中药常用配伍药对的不同配伍比例在水煎液、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环境中毒效组分及毒效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改良异羟肟酸铁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类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附子生物碱及配伍药味干姜的酚类成分的含量,并采用TLCS,HPLC测定配伍后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干姜相关成分不同比例下的含量变化。结果:1.药材配伍方面:配伍干姜后不同配伍比例间对白附片总生物碱含量有升高影响;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总生物碱含量略有升高。酯型生物碱含量略有升高,并随用量的增加逐步升高;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生物碱含量影响较小,略有下降。总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下降影响,其中次乌头碱的稳定性>新乌头碱>乌头碱;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孵化后,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有显著下降,但次乌头碱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以人工肠液尤显。可见配伍干姜在双酯型生物碱水平上影响较大,但体内代谢增加了其稳定性,而对不同配伍比例,干姜各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有效部位配伍方面,配伍干姜提取物后对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干姜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能够使配伍样品溶液中总生物碱,酯性生物碱的含量升高,对其溶出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而双酯性生物碱的含量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次生物碱的含量升高,基本于药材配伍相同。2.配伍干姜不同比例后,薄层色谱图谱中,在石油醚,正丁醇部位,与干姜单煎液相比,随着白附片量的增加,部分峰呈线性增加或减少趋势,而乙酸乙酯部位,除了部分峰量的增减外,还新出现了一个峰,且分离度较好,点的容量大,磷钼酸显色后为深蓝色,香草醛显色后为黄色,且含量不随着白附量的增加而增加,初步估计为干姜固有成分,与附片某类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后,显现出来。3.配伍干姜不同比例后,HPLC图谱中,在石油醚部位,与干姜单煎液相比,随着白附片量的增加,有一个峰呈非线性减少,而乙酸乙酯部位,与单煎液相比,新出现了两个峰,但含量不随着白附量的增加而增加,另有两个峰呈非线性增加或减少,正丁醇部位,配伍前后没有明显变化。配伍前后的各提取部位,各成分呈非线性增加,特别是新峰的出现,为附子干姜热热配伍相须为用,再此提供了一定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