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户籍编造作为整体户籍制度的有机组成,不仅仅是人口管理的需要,也是土地占有、赋役征发的基本依据。唐代户籍制度是古代中国户籍发展史上的成熟时期,在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深化、户籍法令的制定、户籍文书种类的丰富、户籍编造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后世及东亚地区的影响等方面,皆有典籍记载与出土实物的印证。本文主要勾勒了唐代户籍编造的概貌,以此揭示唐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武德、贞观时期是唐代户籍法令颁布、各类户籍文书出现并依法编造的初期,高宗、武周之际的户籍编造则不断地走向正常运转。而开元、天宝时期则是此项经济政策实施的顶峰,户籍法令得到有效的调整与维护,户籍编造表现出频繁的一面。总之,尽管存在地域与时代的差别,户籍编造在唐前期始终得到了普遍推行。安史之乱改变了唐王朝的正常秩序,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变化对户籍编造的周期、户等审定的标准及编造政策都产生了显著影响。同时,中晚唐时期的户籍编造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内涵。这些变化被五代所继承,本文进而讨论了五代时期在户籍编造与户口统计上的努力,户状文书的形制、户等及团貌的改变、后唐后周的积极编造是政权更迭中的亮点。在户籍编造概况的基础上,本文作了两项个案研究。一是对编户民年龄——籍年的概念与其具体统计作了初步探讨。户籍是当时登录编户民年龄的法定资料,籍年不仅与丁中分类、徭役征发关系深厚,而且也被运用到官员任命、刑事判决等领域。二是利用新获文书对特殊户籍——僧尼籍的编造状况展开探讨,并以僧尼籍为例,可知唐代在非农人口的控制上,形成了特殊户籍编造的常态化。个案研究在纵向与横向上揭示了唐代户籍编造的切实成就。本文认为户籍编造与人口统计的制度化是唐代政治经济出现鼎盛的基本保障,而保存至今的户籍法令与户籍文书是唐代国家治理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