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打击类动词。这类动词指词的理性意义中包含[+打击]这一语义特征的一类动词,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依据,并结合每个打击义动词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出现的词频情况,共确定了37个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对类义词群的研究方法,本文从词义分析、句法分布、句式特点、古今词义对比四个方面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通过考察来揭示打击类动词内部成员的异同。词义方面,运用“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分析法,对37个打击类动词的概念义进行了分析,得出5个词义聚合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各语义模式类型的异同关系。再通过语义特征和孳生义的分析,探求了各个动词语义上的共性及其间的细微差异。句法分布方面,主要分析打击类动词出现在主语、宾语和定语位置上的情况。考察发现,打击类动词都能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打击类动词可以是简单形式,也可以是复杂形式。其中“捶打、敲打1、撞击、冲撞1、磕碰1”能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摔打(shuai55da)1、敲打1、磕打、叩打、拍打(pai55da)1、扑打(pu55da214)、抽打(chou55da214)、撞击、冲撞1、冲击1、磕碰1”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敲打1、撞击、磕碰1”能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句式方面,主要考察了打击类动词的句式特点,每个打击类动词都有其基本句式,但其派生句式却不相同。根据袁毓林(1999)祈使句式对动词类型选择的总结和语言的使用习惯情况,考察发现打击类动词均可进入肯定式祈使句和否定式祈使句;少数打击类动词独用还可进入表示催促、发令、方式、行话性的祈使句,并分析其独用构成祈使句受限制的原因。古今词义对比方面,以“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图中的d1、E和F三项为视角,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两个不同词汇系统的手部打击义动词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它们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原因,以便为我们更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打击义动词提供一个历史比较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