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冲突话语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xiaop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突话语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对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冲突话语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绝大部分集中在公开对立的冲突话语上,我们把这类冲突话语称为显性冲突话语。实际上,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种非公开对立的冲突话语,我们把这类冲突话语称为隐性冲突话语。隐性冲突话语是一类更为特殊的冲突话语,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等语用因素,对人际交往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表面对抗性不明显,其中的面子威胁行为被隐蔽,相对于显性冲突话语,这类话语形式不易被察觉。因此,此类话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较为缺乏。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对隐性冲突话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收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中的语料,以隐性冲突话语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整合礼貌原则、不礼貌策略和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结合隐性冲突话语的特点,描述隐性冲突话语的话语结构,阐释和构建其运行机制,挖掘隐性冲突话语的本质与语用理据。本文重点探讨:何为隐性冲突话语?隐性冲突话语到底隐蔽了什么?其本质是什么?隐性冲突话语如何起始、回应、发展?人们为什么使用隐性冲突话语这种话语形式?其语用理据与运行机制是什么?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拓展了人们对冲突话语的认识,加深了人们对人际交往的了解,对人际关系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研究内容简单概括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为本研究的总体性概述。主要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料、研究问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因为本文研究的是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中的隐性冲突话语,因此本文首先对影视与文学作品中对话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分别综述有关显性冲突话语与隐性冲突话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章为理论基础。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管理理论。本章对该理论做了全面且较为详细的介绍,主要包括和谐管理的要素、和谐威胁行为、和谐管理策略、影响和谐管理策略使用的要素等方面。第四章为冲突话语的分类与界定。针对不同类型和数量众多的冲突话语,本章首先依据一定的分类依据对各类冲突性话语进行分类,明确各类冲突话语的特征,理清各类冲突话语之间的不同之处。然后通过对隐性冲突话语与其他类型的冲突话语的比较对照,对隐性冲突话语从多角度进行界定,使其特性具体明确化。第五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隐蔽特征。本章通过对隐性冲突话语与显性冲突话语的比较,探究隐性冲突话语究竟隐蔽了什么,从而归纳和总结了隐性冲突话语的隐蔽特征。第六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本质。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表现形式是礼貌的,而表达的含义是不礼貌的,所以隐性冲突话语属于礼貌还是不礼貌成为本章要回答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章首先讨论了隐性冲突话语与礼貌和不礼貌的关系,然后探讨了与隐性冲突话语紧密相关的重要的现象—虚假礼貌,并加以阐述,最后找到隐性冲突话语的本质。第七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前序列。上述章节首先从外部全面展现了隐性冲突话语的语言特征,然后又从内部挖掘了其本质。本章将研究对象扩展到语篇范围,讨论隐性冲突话语前序列及其结构特征,包括前序列的功能及其推进模式。第八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插入序列。插入序列是隐性冲突话语中较普遍存在的序列结构。针对此现象,本章探讨了插入序列产生的原因、结构特征和语用效应等。第九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打断与修正。通过观察,隐性冲突话语经常由交际一方打断,或由第三者打断。在打断处通常有修正现象,修正分为两种:自我发起-自我修正;自我发起-对方修正。另外,本章还剖析了打断与修正产生的理据,继而探讨交际者的心理、交际目的等的变化。第十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后序列。隐性冲突话语的后续有三种发展方向:显性冲突话语、间接冲突话语与非冲突话语。对隐性冲突话语后续不同发展方向及其原因的探讨使我们对隐性冲突话语的研究更加全面。第十一章为隐性冲突话语的理论阐释。第三章已介绍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本章运用该理论揭示隐性冲突话语的语用理据、阐述其语用策略、分析其语用影响因素、构建其运行机制。第十二章为结论。本章对该研究所得结论、主要贡献、创新之处等进行总结,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因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特殊,所以语料不易搜集。然而,本研究收集了相当数量的隐性冲突话语语料,为进一步进行有关隐性冲突话语的研究或其他研究提供素材。通过对隐性冲突话语的定性研究,弥补了以往隐性冲突话语研究的不足,拓宽了冲突话语的研究范围,加深了其运行机制的理解和认知。本研究结论对语用学、交际学、外语教学、翻译等学科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对隐性冲突话语背后语用理据的挖掘和全面解释,对如何避免冲突公开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以来,各大文学期刊竞相推出“非虚构”专栏,被冠以“非虚构”之名的文学的作品在图书市场畅销,相关研究论文、专著也随即增多。“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