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性老年迁移人口社会融入的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issj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在社会发展存在地区性失衡、人口迁移呈现家庭化趋势、偏好家庭养老模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大量的老年人口迁移到了子女居住的地区,这一群体无法顺利实现自我养老,不得不依附于子女生活。本文以依附性老年迁移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老年人口在跟随子女迁移到新的生活环境之后的生活状态,评估他们融入社会的状况,探究他们遇到的生活困境。依附性老年迁移人口跟随子女离开原居住地,生活环境发生巨大转变,融入全新社会环境是迁移人口群体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那么在面对全新环境时,迁移老人适应、融入社会的状况如何呢?阻碍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的因素有哪些呢?本文在人口迁移动因的推拉理论、社会融入理论以及再社会化理论的指导下综合探究了依附性老年迁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人口迁移推拉理论认为老年人口发生迁移行为的主要动机是迁入地存在吸引该群体迁入到本地区的力量,即子女在该地区居住,老年人口迁入之后与子女互相照顾生活。社会融入理论认为,迁移老人是由于迁移行为而产生了社会融入问题,而融入的主要维度包括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心理等层面。研究表明,依附性老年迁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状况如下:迁移老人的经济水平一般,主要经济来源依赖于子女,同时不能在迁入地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迁移老人在语言交流方面基本无障碍,文化层面的主要困难是缘于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与“断层”;而在社会生活层面,尽管老人们在家庭之外交往的对象很多,但是呈现出表面化、同质性特征,形成了“半陌生社会”;在迁移老人的心理融入层面则表现为对迁入地社会普遍未形成心理认同。
其他文献
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风雨飘摇,戴着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枷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里步履蹒跚、艰难行进。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政治博弈中,中国的法学观念、法制建设也因各自
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迫切需要一批优秀的人才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诞生可以解决基层农村急需的人才问题,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从1995年
特定作为义务的存在,是不作为犯罪的原因力所在,是解释不真正不作为犯罪与作为犯罪等价性的理论武器,因此,作为义务来源在不作为犯中居于核心地位。作为义务决定了不作为犯罪
《侵权责任法》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
【摘要】 通过中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主体作用关键要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注重真实情景和双边活动、加强创新思维发展、尝试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 积极运用能力创新 主体作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师生互动,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