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标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溯源方法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ry_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溯源是对数据包从源节点经多个转发节点最终传至基站的完整传输路径的记录、追溯与展示。为保证传输路径的可溯源性,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溯源主要沿用IP网络的溯源信息记录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溯源数据量正比于数据包传输经过的节点数量,然而,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数量多,存储空间、能量、带宽以及计算能力均有限,因而其溯源技术因溯源数据量无上限而受到极大限制。为控制溯源信息的长度,现有的解决方法主要基于有损和无损压缩传输技术,但这些技术又存在压缩效率有限、溯源准确度低以及算法复杂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溯源技术的应用,使其远未体现应有的应用价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溯源新方法,该方法基于正交技术,利用节点标识码的正交特性实现溯源数据的复用存储和传输路径的重构,从而可有效地限定溯源信息的长度,减少网络负载,并能保证溯源结果的准确性。由于数据溯源能记录各节点转发数据的频度和转发路径,本文扩展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溯源技术的应用途径,提出基于溯源路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模型,实现了节点能量的动态监测,并基于该模型给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发现与拓扑演化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首先,提出基于正交标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溯源方法,该方法赋予每个转发节点一个互为正交的标识码,利用其正交特性实现溯源信息的复用存储;同时,通过扩展标识码的顺序信息,实现了数据包传输路径的追踪与重构。其次,基于溯源路径集,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模型,该模型根据节点在传输路径中的转发频次来度量节点的能量消耗,并通过新增节点率来确定节点能量模型的适用范围,实现了对节点能量的动态监测。最后,基于节点能量模型,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分析方法,该方法给出一组衡量网络脆弱性的加权连通性参数,并将该参数应用于节点能量模型,实现了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发现和拓扑演化分析。本文的创新性包括:1.提出一种基于正交标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溯源方法。该方法不仅解决了现有方法中溯源数据长度无上限的问题,实现了溯源信息的复用存储,还通过扩展节点正交标识的顺序维,解决了数据包传输路径的重构问题,以有限的空间占用,实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精确溯源。2.提出一种根据溯源路径统计节点转发频次,并以此度量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能量消耗的新方法,实现了对节点能量的动态监测。3.提出一种基于溯源路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发现和演化分析方法,该方法从数据溯源角度给出一种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发现解决方案,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文采用NS2网络仿真平台对上述研究方法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和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畜产品溯源系统的建立是保证畜产品质量的有效做法,它的建立与运行一般会涉及到RFID技术,用电子标签附在要识别的牲畜上记录牲畜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信息,用RFID阅读器来读
随着无线通讯技术以及位置服务的发展,移动对象的数据管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针对不同实际应用,在基于R树的移动对象索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
随着计算机交互、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情感处理目前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内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音乐作为多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音乐情感信息的分析受到了
互联网的发展个我们带来更多资讯的同时,也使得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抄袭行为更加普遍。程序设计是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实践与教学环节,程序设计语言类别也是多种
Web2.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创造内容。社会标注系统因为具有入门低、操作灵活、简单易用等优点而逐渐成为Web2.0环境下的最热门应用。社会标注技术有助于提高信息检索的质量,使用
虚拟试衣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延伸到日常应用的典例。在网络购物越来越流行的今天,虚拟试衣系统可以为购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本文开发了一套三维虚拟试衣系统。使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中的图像资源也得到爆发式的增长,因此如何迅速的在大量图像资源中找到用户所需资源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基于内容的图
机器学习算法在中药成分分析,成分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中药成分进行发掘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几种机器学习算法的改进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技术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互联网上几乎拥有人们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对于如何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找到不同个体、单位所需要的知识提出了
基于摄像头的视线估计技术作为人机交互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目前,大多数视线估计技术采用瞳孔角膜反射向量法,使用时需要额外的辅助光源,并且用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