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青少年不仅是家庭的希望,而且是国家的未来,因此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阻碍。尤其是近年来,在新闻网络媒体上校园欺凌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热点问题,通过新闻的关注以及网络词条的搜索,不难发现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频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破坏了学校的和谐环境,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防治机制,研究工作任重道远。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因此,防范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学生,还学生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法以及归纳分析法,立足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视角,论述了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提出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第一章论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校园欺凌的概念,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丰富内涵、马克思交往理论和校园欺凌的内在关系。第二章论述的是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野下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通过归纳整理校园欺凌的案例,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考察校园欺凌的现状。第三章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视野剖析了校园欺凌的成因,主要从学生、家长、老师、社会这四个与校园欺凌事件主体具有交往关系的角度分析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第四章针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提出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主要是从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和谐的交往展开论述。通过学生自身、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同学关系、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不仅要能有效的防治校园欺凌,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