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的死亡率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有着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肺癌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功能紊乱被近来研究越来越多地发现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迹象。肺癌患者的高凝状态不但会促进血栓发生,形成血栓栓塞性疾病,而且高凝状态下肿瘤细胞不会因为切应力影响而破裂死亡,反而容易进一步形成癌栓附着于血小板或血管内皮上,促进肿瘤的远处转移。肺癌患者中亚临床的凝血纤溶指标的改变非常常见。FIB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也是反映机体凝血状态的主要指标之一。据相关文献报道,不同时期肿瘤病人其血浆FIB水平可有差异,在肿瘤早期,有大约35%的患者出现异常,晚期则有大约83%的患者血浆FIB水平明显增高。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它的增高可作为机体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一种分子标志物,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异性指标。对于肺癌病人引起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原因较多,因此测定血浆D-二聚体阴性结果的意义远大于阳性结果。如果是阴性则可在较大程度上排除肺栓塞,而阳性结果则提示患者发生VTE风险增加或者存在潜在的无症状的VTE,患者需行进一步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不管是由于癌症本身的原因还是相应治疗措施所致,肿瘤患者体内经常存在着凝血激活,典型的表现就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低水平的DIC。在恶性肿瘤患者,肿瘤侵袭、转移能力较强,肿瘤快速生长,局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消耗导致全身性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缺乏症。因此侵袭性恶性肿瘤患者DIC的经常表现为出血。如果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一旦发生DIC应警惕出血风险。大量的文献已经研究证实血浆D-二聚体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升高与肿瘤转移有着密切关系,提示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可以用来作为判断肺癌患者预后情况的参考指标。根据Pavey等的研究,肺癌转移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肺癌局限组,提示D-二聚体升高对肿瘤的转移有促进作用。高水平的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清标志物,其水平与实体肿瘤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静脉血栓栓塞是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肿瘤患者重要致死因素。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3.6%。化疗亦可促进了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使VTE发生几率增加,不但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家庭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还会影响临床对肺癌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对于不同病理类型及分期的肺癌患者,其VTE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非小细胞肺癌VTE发生率是小细胞肺癌的1.5~2.1倍,腺癌VTE发生率是鳞癌的2~3倍,而病灶远处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是早期病灶局限者的4~6倍。检测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早期诊断VTE或者肺栓塞,并合理的使用抗凝药物干预治疗,对于改善肺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研究肺癌与凝血系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血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及凝血纤溶系统与肺癌疾病的关系和凝血系统相关组分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对疾病的影响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