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问题关系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中居于中心位置。在有关汉口金融机构的研究中,史学界给予了银行极高的关注。在近代以来的汉口金融机构中,钱庄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但关于钱庄的研究却比较薄弱。本文拟从汉口地区的钱庄业这一角度入手,以时间为脉络,梳理汉口地区的钱庄业在建国初期由几近衰亡到重生,再到走向消失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并分析各方势力在这一过程中的态度及其原因,探讨以钱庄业为代表的私营银钱业在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如何调整自我的角色和进行自我定位。武汉解放前夕,经历了国民政府的压榨和严苛盘剥以及战乱的破坏,汉口地区的钱庄业经营惨淡,大批钱庄停业,进行投机倒把的活动,而正常的存放款、汇兑业务几乎无人问津。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后,政府出于稳定金融、恢复经济的目的,在暂时无法全面掌握金融市场的情况下,需要钱庄等金融机构在活跃经济、稳定市场方面发挥作用。但同时需要对解放前汉口钱庄业的种种经营乱像和不正之风加以整顿,使之能更好的为发展经济服务。因此武汉市军管会、中国人民银行汉口分行等机构出台多项管理办法,对钱庄业进行审查登记、增资验资等,初步建立了比较有序的金融秩序。同时,钱庄业对于新政府的这些管理措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法。在经历长达半年的整顿管理后,汉口的钱庄业逐步摆脱混乱,走向有序的恢复和发展。但随着新政府的努力,此时全国财经走向统一,银钱业放款利率下降,同时由于缺少了混乱时期的各种不正当收入,钱庄业此时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帮助钱庄摆脱困境,同时积极促使钱庄业开始联合营业。从1950年5月开始,在武汉金融管理部门的推动下以及全国金融业联席会议的号召下,汉口地区钱庄业主动要求联合经营,成立三个联营集团,并逐步走向合并,成立武汉市联合商业银行。此后由于业务不振,联合商业银行停业清理,转营土产运销业。至此,汉口钱庄业完全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