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原属肉食性鱼类,经过驯化的斑点叉尾鮰可以植物性饲料为食,而近几年国际上大热的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中的生物絮团正是由各类微生物、浮游动植物、残饵饲料等构成,是为斑点叉尾鮰所摄食的天然饵料。现今,BFT技术养殖斑点叉尾鮰已被证明是可行且高效的,但BFT技术中C/N比及总悬浮固体(Total suspended solid,TSS)的调控方式依旧存在着技术难点,因此在本实验中使用缓释的碳源——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研究缓释碳源PHBV对于对斑点叉尾鮰生长、水质及硝化反应的影响,以寻求更高效的C/N比调控方式,同时研究TSS调控对斑点叉尾鮰生长、硝酸盐积累及氮素收支的研究。此外,本论文也探究在商品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豆粕、生物絮团及发酵乳酸菌,研究不同饲料组成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酶活的影响,为寻求新型蛋白源做出贡献。本论文主要围绕BFT养殖系统中C/N比及TSS调控技术及剩下絮团的再利用展开研究,旨在为BFT养殖技术提供实践基础及理论指导。1. 斑点叉尾鮰生物絮团(BFT)系统中PHBV为碳源对生长、水质及硝化反应的影响为了研究在生物絮团系统(BFT)中添加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后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养殖水质、硝化过程反应速率及硝化酶的影响,本实验分为2组,第一组为CL组,不添加PHBV,第二组为PHBV组,挂袋PHBV颗粒(300 g),进行29 d的斑点叉尾鮰苗养殖。实验检测水质、絮团指标,鱼体生长指标,取实验末养殖水降解10 mg/L NH4+,取特征点絮团样检测氨单加氧酶(AMO)、羟氨氧化还原酶(HAO)及亚硝酸氧化还原酶(NOR)含量。结果表明,两组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及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HBV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促进不显著。整个养殖过程中两组TAN、NO2--N均处于安全范围,硝酸盐(NO3--N)、磷酸盐(PO43-)、总氮(TN)、总磷(TP)及总固体悬浮物(TSS)与絮团体积(FV)均呈现不断积累的趋势,且两组将10mg/L NH4+转化为NO3--N均需约28h,两组生物絮团性能良好。硝化酶结果显示,PHBV组的AMO、HAO及NOR含量均显著大于CL组,但其硝化速率并未显著提高,表明硝化速率与硝化酶速率不成正比。此外,两组游离菌的AMO、HAO、NOR含量均显著低于固着菌,且CL组游离菌中AMO、HAO及NOR含量并未因其较PHBV组少而减少。2. 斑点叉尾鮰生物絮团(BFT)系统中不同TSS水平对生长、硝酸盐积累及氮素收支的研究为了研究TSS调控对斑点叉尾鮰生长、硝酸盐积累及BFT系统氮素收支的影响,本实验分为三组,每组三个重复,CL组不添加PHBV,不调控TSS,CT组不添加PHBV,每当TSS到达800 mg/L时,调絮降至500 mg/L,CTP组每个桶挂袋PHBV颗粒(300 g),每当TSS到达800 mg/L时,调絮降至500 mg/L。初始TSS为200 mg/L,每个养殖桶放入30尾斑点叉尾鮰苗,实验周期为109天。实验结果表明在BFT系统中养殖斑点叉尾鮰生长良好,氮的相对利用率高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但并不受PHBV与TSS调控所影响。添加PHBV作为碳源可以减小成鱼个体差异,但对斑点叉尾鮰的促生长效果不显。CT组与CTP组硝酸盐积累较CL组低,表明定期排絮在一定程度可减缓硝酸盐积累的速度。此外,CL组斑点叉尾鮰在高水平TSS(1700mg/L)下未对其生长、血液及酶活有负面作用,在未来的养殖应用中可适当减少对养殖斑点叉尾鮰的BFT系统进行TSS调控操作。3. 斑点叉尾鮰生物絮团(BFT)系统剩余絮团作补充饲料投喂的研究为了研究BFT系统中在饲料中添加生物絮团投喂斑点叉尾鮰对生长、水质及酶活的影响,本实验共9个养殖桶,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入10尾斑点叉尾鮰苗,养殖周期为2个月。第一组投喂商品饲料,第二组投喂饲料+豆粕,第三组投喂饲料与干絮团,饲料与豆粕及干絮团的比例为2:1,投喂时以投喂量与发酵乳酸菌液2:1混合投喂,每周四天添加乳酸菌液投喂,余下三天不添加。每天投喂2次,投喂率为体重的5%,每四天检测水质指标。结果显示,三组的成活率均较高(>90%),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豆粕及絮团,能够保证斑点叉尾鮰的正常生命活动。饲料组和饲料+豆粕组更具优越性;饲料组与饲料+絮团组对水质的稳定作用较好;饲料+絮团组血清SO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可能拥有更长的生存期。总而言之,豆粕与生物絮团均有成为潜在蛋白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