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螟虫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由气候及耕作制度等发生变化,水稻螟虫发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本文根据仙游县水稻螟虫历年灯下诱蛾量、越冬特点、羽化进度以及近期的田间调查,探讨仙游县水稻螟虫发生特点,分析其原因。该研究结果对水稻螟虫预测预报及防治具有重要理论和指导意义。1.仙游县三种螟虫数量结构组成:1996-2013年间仙游县稻螟种群数量以三化螟为主,二化螟次之,大螟最少,分别占总虫量的66.98%、30.87%和2.15%。从2000-2010年二化螟数量有明显的上升。从年均诱蛾量来看,二化螟由1996-2013年年均蛾量的30.87%,到2007-2013年年均蛾量的32.3%,到2013年平均诱蛾量达46.88%。从稻桩越冬螟虫比例看,三化螟占76.34%下降到55.43%,二化螟比例从22.37%增加到43.48%。从不同年份螟虫种群结构来看仙游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动与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的种植结构调整时间上相吻合,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越冬期三种螟虫幼虫比例:从2006-2013年,仙游县越冬期水稻螟虫以三化螟为主,其次是二化螟,大螟仅占少数,它们占总虫量的比例分别为75.5%、22.3%和2.19%。从不同越冬场所看,三种螟虫主要以幼虫在稻桩里越冬为主,其次是稻草和冬作物,其越冬螟虫幼虫数量分别占98.9%、0.18%和0.91%。田间大量残留稻桩是来年水稻螟害发生的重要因素。3.仙游县稻螟种群数量消长:各月灯下诱蛾量消长动态成单峰型,7月份灯下蛾量最多,其次是8月份和6月份。以第二代蛾量最大,危害也最严重,第三代次之,第一代较少。第一代蛾发生时间大致为3月至5月,盛期为4月中下旬;第二代蛾发生时间大致为6月至8月,盛期为7月中下旬;第三代蛾发生时间为8月至9月,盛期为9月中旬。4.稻螟性比:从灯下诱蛾量看,二化螟雌雄比最高的为1:0.48;三化螟雌雄比最高的为1:0.2。从总体看,二化螟雄虫比例较高,大螟次之,三化螟最低。但二化螟的第一代成虫羽化雌雄比例为1:0.52。5.仙游县水稻螟虫越冬特点:二化螟和大螟主要在稻桩地上部越冬为主,三化螟主要在稻桩组织的地下部越冬。稻桩螟虫越冬虫口密度平均为5.59头/百丛,越冬死亡率平均1.53%。二化螟以3-4龄与5-6龄越冬,分别占6.85%和93.15%,主要在近地表约l0cm稻桩茎杆中越冬;三化螟仅以老熟幼虫越冬,主要于地下部稻桩组织中越冬。有少量的二化螟在稻草内越冬。6.水稻螟虫越冬期:仙游县螟虫越冬始期(日均温稳定低于19℃)为11月30日,越冬结束平均时间(日均温稳定在11℃以上)为3月11日。越冬代蛾始见期平均为4月1日,最早3月15日,最迟4月15日。7.第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及为害情况: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期间,幼虫孵化期与水稻分蘖期吻合程度高。螟害造成的枯鞘集中在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1期。第一代二化螟老熟幼虫见于水稻分蘖末期,蛹见于幼穗分化4期。第一代二化螟虫口密度与枯心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用回归方程y=0.29381n(x)-1.6902(R=0.9045)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