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机械性损伤的方法诱导新西兰兔气管黏膜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形成气管狭窄,建立肉芽组织增生性气管狭窄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1)选取24只体重在2.7-3.2kg范围内新西兰大白兔,将其随机分为模型A、B、C组和假手术A、B、C组,每组各4只;2)对模型组采用硬质尼龙刷对气管前壁进行均匀用力刷擦30次,假手术组则只进行气管横切,不予刷擦;3)根据分组的不同,模型组分别于刷擦后第7、10、13d取材,同期对假手术组取材,并对气管大体标本组织进行肉眼观察;4)对标本行HE染色,置入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1)肉眼观察:1)假手术组气管横截面处光滑,皇苍白色,无肉芽组织增生,管腔通畅;2)模型组气管横截面处充血明显,呈暗红色,并可见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及管腔狭窄,且狭窄程度随造模时间推移而增加。(2)病理组织学观察:1)假手术组气管黏膜上皮完整,模型组气管黏膜上皮均有不同程度的脱落、缺失;2)模型组气管黏膜下层(黏膜下至软骨浅层之间的距离)厚度有随着造模时间推移而逐渐呈增大趋势,且均明显厚于假手术组;3)造模后第7d,模型A组中可见少量新生毛细血管;造模后第10d,模型B组中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形成;造模后第13d,模型C组中毛细血管出现闭塞、减少。结论:硬质尼龙刷刷擦造模法具有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成功率高、易推广等优点,能为肉芽组织增生性气管狭窄形成机制的探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一种成熟、稳定的实验动物模型。目的:采用冷冻消融对气管内肉芽组织进行治疗,观察不同冷冻消融时间对气管肉芽组织的影响,进而探究最佳冷冻消融时间,为肉芽组织增生性气道狭窄患者制定规范化的冷冻消融治疗提供实验数据。方法:(1)选取造模10d后的肉芽组织增生性气管狭窄兔实验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只进行气管刷擦,未予冷冻消融治疗),另设假手术组(只进行气管横切,未予刷擦及冷冻消融治疗),其中治疗组依不同冷冻消融时间可分为:30sec组、1min组、2min组。每组均8只。根据治疗组不同的分组分别进行相应时间的冷冻消融治疗,同期时间点对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再次予以气管横切;(3)所有治疗组于冷冻消融干预后第7d取材,同期时间点对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取材,行HE染色,并置入光学显微镜下测量出气管黏膜下层厚度;(4)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qPCR)的方法检测各组气管组织中CD34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肉眼观察:1)假手术组气管横截面处光滑,呈苍白色。无肉芽组织生长,管腔通畅;2)模型对照组、冷冻治疗组气管横截面处可见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及管腔狭窄。(2)组织病理学观察:1)气管前正中处(冷冻消融治疗区域)的黏膜下层明显较其两侧(只刷擦,未予冷冻消融治疗区域)薄;2)假手术组气管黏膜上皮完整;模型对照组、冷冻治疗组均可见气管黏膜上皮脱落、缺失及局部鳞状上皮化生;3)模型组、1min组中黏膜下层厚度较假手术组、30sec组、2min组厚;(3)光镜下气管黏膜下层厚度的测量结果:1)假手术组中气管黏膜下层较其他各组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30sec组中气管黏膜下层较其他治疗组(1min组、2min组)及模型对照组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min组中气管黏膜下层厚度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min组中气管黏膜下层较模型对照组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D34的平均光密度表达测定结果:1)假手术组中CD34的平均光密度值较其他各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0sec组中CD34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其他治疗组(1mmin组、2min组)及模型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min组中和2min组中CD34的平均光密度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 CD34mRNA的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1)假手术组中CD34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模型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0sec组中CD34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其他治疗组(1min组、2min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lmin组中CD34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min组中CD34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min冷冻消融均对肉芽组织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lmin冷冻消融对肉芽组织形成无明显抑制作用,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2)在所有治疗组中,30sec冷冻消融对肉芽组织形成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其可能为最佳冷冻消融时间;3)CD34的表达量水平可作为一种反映肉芽组织增生程度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