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思想的家园,大学生是社会各种思潮的最早接触者,是思想最活跃的社会阶层之一。研究大学生思想演变,对研究社会主流思想及其影响有其深刻意义。同时,研究大学生思想,摸清其中的发展规律,对做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保持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为今后的社会能向着我们的意愿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秉此总纲,言十五万,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共六部分构成。 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起、意义及与本论文有关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待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价值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论述建国后七年大学生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建国初期,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党、新制度疑惑、不了解,在经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的锻炼后,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对新的社会制度逐渐认同。从1951年到1955年在批判电影《武训传》、清理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和批判胡风文艺思想三次学术思想批判运动中,大学生开始接受无产阶级唯物主义观的洗礼,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又组织领导了高等教育改革、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运动。通过这些举措,大学生的思想发生了较彻底的变化,逐步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头脑,开始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1956年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召开,肯定了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第二章:阐述1956至1966年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大学生思想的曲折发展。1956年至1957年,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广大学生积极响应共产党发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刻苦努力学习。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后,广大学生围绕着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等问题,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久,反右高潮到来,大学生思想由最初的分化到调整认识,高度统一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右扩大化之后,大学生们积极参与了“红”与“专”问题的讨论,树立了“要做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1958年,在总路线号召下,教育战线“大跃进”开始,大学生们参加了教育改革大辩论,他们向自己的老师挑战,自己制定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大炼钢铁,大办工厂等,渐渐地走上了脱离实际的空头政治道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出于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应对及对国内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的担忧,又向高校提出了要以阶级斗争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要求。广大学生在农村“四清”活动中接受了一次阶级斗争思想的洗礼。 第三章:讲述1966至1976十年中大学生思想的复杂变化。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在狂热的政治激情支使下,大学生们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从被动地紧跟到自觉地行动,成了“文革”初期最激进的排头兵。他们执着于“造反有理”,在盲从中逐步丧失理性。文革中期,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初期那种跌宕起伏的政治运动之后,大学生们似乎认识到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王国只是一片虚幻,他们已感到失落、对运动已感到疲倦,而“林彪事件”的突然出现,则更使大学生们一下子陷入困惑。之后进行的批林整风运动,提高了大学生对“左”倾错误危害性的认识,促进了大学生的冷静思考。到“文革”后期,大学生们逐渐清醒、理智,他们借悼念周恩来之际,向社会发出了觉醒的吼声。大学生们政治思想的觉悟,为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