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环境下基于图像特征的水泥基材料强度估测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eper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泥、混凝土等水泥基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其质量是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强度是衡量水泥基材料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压强度,因此对于水泥基材料抗压强度的研究在其质量检测、设计及工程应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常水泥基材料的强度测量是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这种方法具有破坏性。近年来,随着计算智能的不断发展,人们打破了传统的物理实验的方法,借助计算机对水泥水化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并且对水泥强度进行研究。由于水泥强度研究具有多变量、非线性的特点,因此,线性回归与聚类分析方法估测准确度较低。此外,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来进行抗压强度估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模型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模型进行改进,提高估测精度是研究的重点。对先前的研究方法进行改进,利用水泥水化期间的微观结构图像实现水泥抗压强度的无损估测,不仅从图像中提取特征节省了一定的测量时间,并且可以得到实时水泥强度。此外,由于大量样本的训练耗时长,因此通过GPU加速减少训练时间,从而对水泥强度进行快速精确的估测。另外,混凝土生产厂家对不同物料配比的混凝土进行28天抗压强度估测,是一个非常耗时耗材的工作,因此利用计算智能的方法通过改变不同的物料配比进而指导生产高性能的混凝土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水泥基材料的抗压强度估测研究:(1)基于水泥二维微观结构图像的抗压强度估测本文提出了基于水泥二维微观图像的抗压强度估测算法。水泥微观结构图像是利用微断层扫描仪根据不同物质的线性衰减系数得到的,因而不同的灰度值代表不同的物相,同时还可以描述物相的空间结构信息。一方面通过水泥微观结构图像的灰度直方图与灰度共生矩阵提取描述水泥水化过程的物相特征,然后利用神经网络估测水泥抗压强度;另一方面直接通过水泥微观结构图像和卷积神经网络估测抗压强度,不进行特征提取环节。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估测效果。(2)GPU环境下基于水泥三维微观结构图像特征的抗压强度估测本文提出了基于水泥三维微观结构图像特征的抗压强度估测算法。首先利用灰度直方图与灰度共生矩阵对得到的水泥三维微观结构图像进行水泥水化物相特征提取,然后通过深度信念网络对水泥抗压强度进行估测,并利用GPU加速实现算法的并行化。通过对比试验,本方法得到了较低的估测误差,并且GPU加速达到了10倍左右的效果。(3)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估测本研究所用实验数据为混凝土物料配比参数,并且与其强度有密切关系,通过堆叠自编码器进行混凝土28天的强度估测。并通过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证明了该方法实现了较低的估测误差,并且节省了大量的实验时间。
其他文献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修建隧道第一大国,隧道的建设规模和建设速度已逐渐步入领先行列。本文针对列车通过隧道时产生的气体压力特点,分析研究了气体压力对隧道衬砌混凝土碳化产生
无粘结预应力预制剪力墙结构(UPT)通过在预制墙板水平缝连接处施加预应力,从而让预制墙体在荷载作用下具备自我复位的能力。国内外研究表明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延性和耗能能
植筋技术是解决新旧结构连接的一种后锚固技术,具有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施工周期短,造价低等优点,本文主要对8根试验梁进行分析,植筋深度分别为20d=500mm、25d=625mm、30d=7
禾谷镰抱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最主要病原菌之一。赤霉病分布广泛,破坏性极强,在世界各个麦区都有发生。它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还因病原菌的侵染产生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汽车的产量和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城市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快速增长给城市环境污染的控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特别是小粒径污染
森林资源调查体系中用途最广的调查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在此调查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小班区划和勾绘。这是因为森林空间分布定位的准确性、面积测量的精确性和最终资
干旱、盐渍等逆境条件会严重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通过筛选抗逆功能基因并进行功能验证为玉米品种的改良提供有效途径。通过诱导表达分析发现玉米中ZmSC1受高盐、干旱等胁
1.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生物药肥颗粒的大田应用效果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菌株SC64具有潜力开发为生物除草剂,用其菌丝研制的生物药肥颗粒剂田间应用效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墙体开槽行业异常火热。随着墙壁开槽的需求量的增加,使得高效率、低能耗的开槽系统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因此在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量子绝热定理是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结论之一,并在量子理论和量子信息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量子绝热过程是一个慢过程,量子退相干或者环境噪声等因素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