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探讨膀胱害羞症在正常人群和上尿路手术术后半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差异及治愈率差异,从而证明膀胱害羞症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交恐惧症,而是有其生理学改变的。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180例于我院行上尿路手术术后半年以上的患者(女性80例,男性100例)手术前后是否存在膀胱害羞症、症状的程度及对日常生活所造成的不便,并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观察疗效。对照组为180例未做过任何手术的健康人群,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其是否存在膀胱害羞症、症状的程度及对日常生活所造成的不便,并通过认知疗法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观察疗效。结果: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接受调查的180例术后患者中,术前仅17例有明显的膀胱害羞症症状,发病率为9.44%,其中女性6例,男性1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后,24例有明显膀胱害羞症症状,发病率为13.3%,对比术后人群中膀胱害羞症的发病率,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其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干预2个月后,约11例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基本治愈,治愈率为45.8%。在接受调查的180例正常人群中,有16例有明显膀胱害羞症症状,该病发病率为8.9%,其中女性4例,男性11例,与术后组手术前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与其手术后发病率,P<0.05,有统计学差异;正常组经心理干预2个月后,12例症状得到明显好转,治愈率为75%,与术后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膀胱害羞症为一种发病率很高的心理与生理性疾病,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不便,但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充分,医务工作者们都必须认真学习更多关于膀胱害羞症的知识,因为随时有可能接触到这种泌尿系统障碍的患者。另外,医学院和护理学院的课程里也应该补充关于膀胱害羞症的信息。使用统一的术语将有助于系统的学习膀胱害羞症及其相关治疗,并提供有意义的辅助鉴别。相关治疗包括药物的使用和其他各种干预手段,通过这些干预手段包括自行导尿法,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物理治疗(靶向生物反馈)都可以帮助膀胱害羞症患者。长远来看,针对膀胱害羞症的研究可以从病理学、生理学和交感神经机制几个方面入手。膀胱害羞症将被看作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泌尿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