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既有事物的存在,企图在现实的基础上超现实的研究社会的现象。于是,在当今中国知识界、学术界和艺术界等出现了一种“后现象”即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众所周知,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尤其对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的影响将是空前的。我国后奥运时代的竞技体育该怎么变革,中国的竞技体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发展历程,今天我们终于成为了受世界关注的竞技体育强国,然而,这种“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已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们的质疑,举国体制还能走多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竞技体育将往何处去的问题已成为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乃至竞技体育界关注的焦点。毋庸置疑,中国的体育将会极大地受到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中国体育体制将会进行空前规模的改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教体结合”的发展入手,分析教体结合的内外部条件,探讨“教体”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得微观、中观及宏观发展策略。旨在为我国进入后奥运时代后竞技体育的人才的需求提供可参考的价值。研究表明:“教体结合”是“体教结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两者只是在载体上存在着差别,但两者的目标是相同的,“教体结合”不是对举国体制的补充,也不是对举国体制的全盘否定。“教体结合”具备了一定的主观优势,同时又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填补了体育运动学校的空缺,迎合了普通学校等客观条件发展要求;是竞技体育一定程度上对教育的回归;符合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将成为我国在后奥运时代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