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深入革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消费模式逐渐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消费愈发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消费方式。在这一消费过程中生成与发展的网络消费观念成为大学生进行自我定义和自我表达的反射,反映着大学生心中的理想自我,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大学生以网络消费观念书写着自身个性化、多样化的价值诉求和精神追求,彰显着群体的时代特征。鉴于此,网络消费观念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与文化特征的重要表征,也是审视大学生思想观念系统的精神窗口。深入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群体网络消费观念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价值原则、价值追求以及价值目标,既是引领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必然举措,更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本文着眼于互联网发展下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按照从理论到现实、从特殊到一般的基本逻辑理路,遵循着“本质内涵——价值表征——内在矛盾——教育引领”的研究思路,力图在研究中分析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是什么、折射何种价值、反映何种矛盾以及如何引领,进一步认识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和精神世界,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在破解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新型网络关系的建构、传统消费观念的变迁和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盛行深刻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生成与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是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外化表现,是具有社会化色彩的文化形态。具体来讲,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是指导大学生网络消费目标、评价、选择的观念,是对网络消费水平、方式、内容和模式等涉及整个网络消费活动的基本观点和总的态度,表现为经济实用型网络消费观念、精致人设型网络消费观念、偶像投射型网络消费观念和个性小众型网络消费观念四个主要类型。第二部分重在探讨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价值表征。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价值表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本需要与成长需要交织的需要满足。作为人们行为起点的需要满足是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逻辑起点,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需要和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我超越的成长需要交织构成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二是互利性与交互性为体现的关系联结。网络消费促进着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下实现深层次的关系联结,具体体现为网络消费资源联动化、网络消费信息共享化、网络消费社交圈层化三方面;三是以符号化和象征性为依托的自我表达。被赋予象征性和符号价值的商品逐渐成为大学生认识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媒介,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寻求着自我认同,依托网络消费构建自己的理想身份,在网络平台上打造精心设计的完美人设。第三部分重在剖析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内在矛盾。社会的变革促使大学生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激化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内在矛盾。本部分以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价值表征为抓手,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内涵分析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内在矛盾。一是大学生网络消费目标的问题。网络消费目标是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与网络消费行为的思想起点与逻辑起点。部分大学生对自身欲望、发展目标与社会现实认识的不明确导致内在的网络消费目标出现偏差,甚至迷失,成为桎梏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合理发展的内在矛盾。二是大学生网络消费评价的问题。网络消费评价作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既彰显着大学生的主体性,又存在着大学生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想中的迷失问题;既在大学生多层次的消费需要中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又在符号化、标签化的消费文化下表现出简单化的趋势;既是彰显大学生理性的价值活动,又难以不受大学生自身主观情感的影响。三是大学生网络消费选择的问题。多样的网络消费内容和便捷的网络消费方式赋予了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自由,但较高的网络消费需求和较低的支付能力限制着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标签化的网络消费符号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观念,大学生个性化与同质化并存的网络消费选择体现其网络消费观念的内在矛盾。第四部分重在提出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教育引领对策。科学引领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就要使大学生确立积极的网络消费目标,既要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指导的网络消费价值导向,又要正视大学生网络消费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存在。科学引领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就要引导科学合理的网络消费评价,既要关注大学生自身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能力问题,也要重视社会评价体系的外界力量。科学引领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就要引领规范理性的网络消费选择,既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消费需求和认知,也要培养良好的网络消费习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