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生态和审美价值。早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Aldo Leopold就表达了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土地美学思想,这对土地利用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过渡到“人地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Leopold的土地美学思想长久以来都很少被人注意。时至今日,在我国的土地利用、管理及其规划中,经济利益至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依然挥之不去。土地,在被无节制地开发之中,在技术理性的僭越之中,已经悖离了人地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土地美学的深入研究,对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协调土地文化的多元共生,维护人——土地——自然之间的持久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吸收了当代自然美学、环境美学、景观美学、生态美学、土地伦理、生态伦理、生态哲学等基于人地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多层面地探求土地美学的内涵、规律、价值以及相应的审美过程。认为土地美学是从美学的角度对土地进行考察,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揭示出土地及土地利用的美学意义与价值。土地美学并不只是一种抽象意识上的美学,它直接关涉人与土地、与自然间的互动,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保护土地生态系统、促进人地和谐的审美观,是人类在对生态文明追求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崭新的存在观。论文从哲学阐释、审美社会学分析、审美心理学分析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美学的基础理论框架。土地美学的哲学阐释从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展开。在认识论层面上对土地审美的人类观、价值观、伦理观、自然观、思想观、发展观进行了阐述。在本体论层面,认为当代生态哲学所提倡的非二元论应该是土地美学成立的基点。在价值论层面,强调了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的和谐向度和整体性原则。土地美学的社会学分析,从土地审美社会环境、土地审美社会功能两方面展开。土地审美环境是土地美学走向现实过程中的支撑体系,也是建构土地美学所不可或缺的各种现实基础。论文从自然条件、经济模式、文化环境、社会秩序、土地伦理五个方面展开了土地审美社会环境的探讨。土地审美功能凸显了土地美学的社会学意义。土地审美实现了人类诗意的栖居,强化了土地给人的家园感,具有土地道德感化以及土地情感净化等社会功能。土地美学的审美心理学分析,主要探索土地美感的心理学机制,并从人类精神生活的高度,探讨土地与人类审美内在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土地美学思想中,土地与人是通过审美关系的中介合而为一的。土地的美以这种方式加以展现,既意味着土地利用和规划理论对于人的审美心理的认识深化,同时也意味着土地美学思想本身在知、情、意上的拓展。土地审美心理的最高层次是强调人——土地——自然系统全面和谐。论文认为土地与人在审美心理上的合一主要表现为:土地功能要素与人的感知性情感合一,土地文化要素与人的想象性情感合一,土地审美追求与人的理解性情感合一作为土地美学思想的前瞻性应用研究,论文最后尝试性地以杭州市区为例开展了土地利用美学规划的研究。在对杭州城市自然、人文现状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规划了杭州市区的土地美学资源总体景观格局,构建了杭州市区土地美学资源体系。论文认为土地利用的美学规划,是对传统规划形式的充实和提高,是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继承与拓展,开展土地利用美学规划,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