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胃癌患者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多样性变化研究背景:胃癌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的生活健康。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学的发展,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胃肠道微生态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虽然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报道,在胃切除术后的长期随访中,胃癌患者的粪便菌群发生了变化;但是对于在围术期内的胃癌患者而言,目前尚缺此人群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研究报道。目的:对比分析健康人群与胃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寻找胃癌患者肠道微生态特异菌种;并进一步明确胃癌患者接受根治性胃切除术前后,肠道粪便微生态的结构与多样性变化。方法:入组我院明确诊断的远端胃癌患者20例,及同期健康人群22例。利用细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和对比42例受试者的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检测了 6例胃癌患者围术期中粪便微生态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健康人群对照显示,在属水平中,胃癌病人肠道菌群中埃希-志贺氏杆菌、韦荣球菌、梭菌属ⅩⅧ的比例显著增加,而拟杆菌的比例明显降低。胃切除术对胃癌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产生了明显影响。在属水平中,胃癌患者围术期的肠道菌群中艾克曼菌、埃希-志贺氏杆菌、乳酸杆菌、小杆菌等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患者术后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下降,主要短链脂肪酸(如戊酸、乙酸、丙酸、丁酸等)的含量也显示出下降趋势。结论:胃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粪便中均存在着大量的细菌群落,但各自具有不同的菌群组成特征。胃癌患者经过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围术期中肠道微生态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多样性无明显差异。第二部分 近端与远端胃癌患者胃内微生态结构和多样性差异研究背景:根据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中将胃癌分为近端胃癌和远端胃癌。近年,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胃癌的发生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端胃癌与远端胃癌在病因、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与消化道内存在的丰富且复杂的菌群群落结构有关,目前的研究仍十分贫乏。目的:从胃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在对比不同部位胃癌患者胃内的微生物菌群的基础上,利用非培养微生物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来寻找远端胃癌和近端胃癌在微生态方面的差异,以期寻找出不同部位胃癌显著相关的胃内菌群构成和特异性细菌。方法:入组我院明确诊断的近端和远端胃癌患者各5例,术中采集癌组织和远处正常胃黏膜样本各一块。利用酶溶解法结合玻璃珠反复击打法提取组织相关细菌组DNA。对菌群16S rRNA基因扩增子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远端胃癌与近端胃癌在微生态组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远端胃癌组中,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组成,而超过50%的远端胃癌肿瘤组织中的菌群属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是近端胃癌组中的优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则是近端胃癌生境中最优势的菌群。两者差异主要体现在近端胃癌组中厚壁菌门的比例远低于远端胃癌。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不同部位胃癌胃内微生态在组成结构与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利用消化道微生态方法来诊断与治疗胃癌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