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在长期荷载下的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sswe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传统混凝土桥面板耐久性不足以及在长期交通荷载作用下出现的各种疲劳破坏状况,课题组开发了一种高性能的预应力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使具有耐腐蚀及高抗拉强度的BFRP模壳位于受拉区,抗压性能较好的混凝土位于受压区,从而充分发挥了 BFRP及混凝土各自材料的优势。另外在该桥面板设计时,还考虑了 FRP型材弹性模量低、施工荷载下挠度较大的劣势,利用预应力实现了 BFRP模壳预反拱设计。同时在BFRP模壳表面采用粘砂及波纹齿设计,提升BFRP模壳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既有静力试验表明:此组合桥面板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和优越的组合性能,并且在静力荷载下预应力保持良好。本文在静力性能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组合桥面板在长期荷载下的疲劳损伤规律以及关键控制因素、建立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为实现桥面板性能提升及长寿命化提供数据支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BFRP模壳与混凝土界面粘结静力及疲劳性能研究。通过模拟既有静力试验组合桥面板的界面处理方式,设计了三组BFRP模壳与混凝土的界面处理工艺(不粘砂、粘砂仅刷一层胶、粘砂刷两层胶)。静力性能对比发现粘砂仅刷一层胶的界面处理方式具有更好的粘结能力,同时提出了三种界面处理方式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并且针对粘砂刷两层胶的界面处理方式进行了疲劳试验,研究了界面在疲劳作用下的性能退化规律,表明了界面具有很好的疲劳性能,同时通过数据拟合给出了界面的疲劳S-N曲线。(2)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开展了 5块组合桥面板在变化荷载水平下的疲劳性能试验,对其疲劳破坏形态、模壳应力应变、预应力板条应力应变、连接界面形态以及组合桥面板刚度等进行了研究。疲劳试验研究成果表明:组合桥面板疲劳破坏形态为受压区混凝土压碎、部分BFRP模壳疲劳撕裂;组合桥面板在疲劳作用下保持平截面假定,随着疲劳循环的加载导致中和轴略微下降;BFRP模壳、预应力板条未发生明显疲劳破坏,具有很好的疲劳性能;组合桥面板界面未发生疲劳破坏,疲劳性能优越;疲劳破坏后,组合桥面板均具有较好的残余强度。同时通过数据拟合给出了组合桥面板的疲劳S-N曲线,可预测在不同荷载下的疲劳寿命。(3)BFRP模壳-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数值模拟。在ANSYS有限元建模中考虑了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静力加载下的极限承载力及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相吻合。通过考虑BFRP模壳、混凝土以及界面的S-N曲线,模拟得到了组合桥面板的疲劳寿命,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并且对比分析得到了组合桥面板的疲劳关键控制因素。本文建立的有限元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可用于组合桥面板优化设计。
其他文献
隧道工程中,围岩稳定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影响围岩稳定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以广州地铁21号线在建隧道为依托,通过现场调研和地质勘察,了解其工程地质情况,通过FLAC3D软件建
采用厌氧产甲烷技术去除废水和废弃物中的高浓度有机污染物,既能有效降低环境负荷,又能获得沼气和回收生物质能源,同时满足社会和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在厌氧消
传统的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和空运,而管道运输作为第五种运输方式,尤其是用于化工产品的运输,容易造成腐蚀等病害问题。鉴于上述原因,需要一种自动化、智能化的健康检
乙烯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烃类蒸汽裂解是低碳烯烃的主要来源,但蒸汽裂解能耗高,低碳烯烃选择性差。催化裂解能有效地控制丙烯/乙烯比例,降低能耗,提高丙烯产率,而且我国C4
纳米新材料是自我国“十二五”规划以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新材料表面与界面化学组成等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提出了迫切需求。X射线
近年来,小型飞行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但现阶段绝大部分的飞行器都需要在空旷的环境下依赖人为操控才能进行飞行。如何通过搭载传感器并进行算法设计,使
配电信息及时准确地交互对于智能配电网正常运行极为重要,无线通信技术因覆盖范围大、建设成本低、维护方便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配电通信网接入层网络中。然而,在配电无线通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由于制造和使用环境的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横向基体裂纹,这些裂纹也影响着层合板的刚度性能。而由于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分析含横向基体裂纹对层合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是光伏领域最近几年的最大突破之一。已报道的PSC光电转化效率从2009年的3.8%迅速增加到2015年的20%以上。高结晶性、高纯度、致密均匀的
忆阻器是除电阻、电容、电感之外的第四种基本电路元件。它在1971年被蔡少棠首次提出,惠普公司研究人员于2008年5月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忆阻器的实现性,研究成果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