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因子调控红曲色素合成及机制初探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u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曲色素作为天然色素广泛的应用于食品、药品中,其作为一种安全、营养的天然色素,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红曲色素种类繁多,根据色调分为红曲橙色素、红曲黄色素和红曲红色素。目前,已知的红曲色素化学结构主要集中在6种醇溶性和4种水溶性色素。研究发现红曲色素生物合成是通过FAS和PKS聚酮途径进行的,需要大量的初级代谢物,如乙酰辅酶A、丙二酰辅酶A和NAD(P)H,整个代谢通路存在较多的氧化还原反应,涉及NAD(P)H的参与;红曲霉作为耗氧型丝状真菌,扰动电子传递链必定会改变辅因子代谢途径,改变胞内还原力平衡。基于此,本课题首先利用液态发酵技术即在发酵液中添加外源因子调控红曲色素合成,研究外源因子对色素产量的影响;其次,通过Blast基因分析挖掘电子传递链complex Ⅰ上的nuoⅠ基因,定向扰动complex Ⅰ通路上nuo Ⅰ的调控途径,提升红曲霉菌的色素产量,再结合基因组学和RNA-seq分析解析辅因子对红曲霉菌色素合成的调控机制。本实验旨在阐明辅因子代谢与色素合成的关系,为完善色素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可能开发出提高色素产量的新方法和工程菌株。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外源因子调控红曲色素合成本实验以从红曲米中分离的紫色红曲LQ-6(Monascus purpureusLQ-6)作为亲本菌株(保藏于中国武汉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CTCC M 2018600)。在液态分批发酵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甲基紫精(MV)、鱼藤酮和人工合成辅因子进行发酵调控。结果显示,外源添加1 mg/L甲基紫精、1 mg/L鱼藤酮以及50 mg/L合成辅因子后,总色素产量分别达到170.51 U/mL、172.87 U/mL和171.82 U/mL,与亲本菌株紫色红曲LQ-6相比分别提高了 39%、40.92%和40.06%,并且添加1 mg/L甲基紫精和鱼藤酮显著提高了黄色红曲色素的产量,产量分别为77.53 U/mL、97.74 U/mL,与亲本菌株紫色红曲LQ-6相比分别提高了 69.76%以及114.01%;而外源添加50 mg/L合成辅因子显著增加了红色红曲色素的产量,其产量为67.60 U/mL,相比亲本菌株提高了 90.74%。(2)定向扰动电子传递链调控红曲色素合成在亲本菌株LQ-6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本课题通过Blast基因分析挖掘电子传递链complex Ⅰ上的nuo Ⅰ基因,定向扰动complex Ⅰ通路上nuo Ⅰ的调控途径,扰动辅因子代谢调控红曲色素合成,解析辅因子合成对红曲色素合成代谢的调控作用。通过对出发菌株M purpureus LQ-6以及工程菌株M purpureus△4971胞内色素、胞外色素、NADH(NADPH)、生物量以及糖耗等指标的测定,考察不完全敲除nuoⅠ基因后对菌株生长的影响以及色素变化的情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扰动编码NADH-quinone氧化还原酶的nuoI基因后,工程菌株M purpureus△4971发酵培养基中总色素产量为166.21 U/mL,相比原始菌株M purpureus LQ-6 的 122.70U/mL 提高了 35.46%,其中黄色素产量为70.72 U/mL、橙色素产量为56.81 U/mL和红色素产量为38.66 U/mL,相较于亲本菌株分别54.86%、36.68%和9.1%。M purpureus LQ-6桔霉素的产量为1.70 mg/L,工程菌株M purpureus△4971的桔霉素的产量提高到1.80 mg/L,提高了5.88%。且基因工程菌株M purpureus △4971在生长对数期,其NADH和NADPH分别显著增加1.29和1.61倍;此外其生长速度、生物量以及糖耗速率前期略低于亲本菌株,于84h以后开始慢慢呈现增长的趋势。(3)辅因子调控红曲色素合成的调控机制初探比较转录组结果显示,弱化nuo Ⅰ基因后,筛选出FDR<0.05且|log2FC|>1的基因作为显著差异基因(DEG),一共有1109个基因在mRNA表达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与亲本菌株M purpureus LQ-6相比,工程菌株M.purpureus △4971中表达上调的有193个基因,表达下调共有916个基因,结果表明,扰动辅因子代谢,相较于亲本M.purpureus LQ-6,工程菌株M.purpureus Δ4971的糖酵解途径、脂肪酸合成途径、桔霉素和色素合成途径等相关基因基因显著上调,而在TCA循环、脂肪酸降解、PKS途径、电子传递链途径等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其电子传递链的相关基因NADH dehydrogenase、ETC complex Ⅰ subunit conserved region-domain-containing protein、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gNADH dehydrogenase、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表达量显著降低。桔霉素途径中 ctnC、mr15、ctnD、ctnB、ctnA、ctnS(pksCT)、ctnF、ctnH等基因上调显著。色素显著上调基因主要为MPsGeF、MPsGeC、MPsGeA、MPsGeM、MPsGeK、MPsGeJ。所干扰的 4971 基因在转录组学中命名为 gene-MPDQ006632,其 log2Ratio(Δ4971/WT)=-0.41,证明干扰该基因后其表达量降低,qRT-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分析一致。结合不完全敲除nuo Ⅰ基因工程菌株的色素合成情况、动力学分析及其生理特性分析,为完善色素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名茶油树、茶籽树,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湖南、广西、江西等南方16个省(区)。氮是油茶生长结实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了解油茶根际氮素转化过程及关键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是提高油茶对土壤氮吸收利用效率的基础。本研究以油茶良种‘华金’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分析铵态氮肥(Am)、硝态氮肥(Ni)、尿素(Ur)短期处理下油茶根际土壤化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木本油料树种。良种壮苗是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科学合理的苗木质量评价方法是保障良种壮苗的重要手段。然而,油茶生产上通常是以苗高、地径等少数形态指标对苗木进行质量分级的,难以准确反映苗木质量的生理水平,也诱使油茶育苗中片面追求苗高和地径生长而过量进行肥水管理,从而导致出圃苗木木质化不充分、适应性和抗逆性差、造林成
学位
学位
湿地公园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境评价是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制定保护对策的依据。湖南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于2020年12月通过了国家试点验收并正式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牌子。为了掌握该湿地公园鸟类资源及其生境现状,为鸟类种群保护及其栖息地修复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样带法和样点法,对该湿地公园的鸟类组成、分布
学位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炭疽病是油茶主要病害,导致严重经济损失。果生刺盘孢是油茶炭疽病优势病原菌,阐明其致病分子机制,对防控该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研究发现bZIP转录因子CfHac1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的生长发育和致病力。本文对转录因子CfHacl的BRLZ结构域及其转录调控的关键致病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旨在阐明转录因子CfHac1调控果生刺盘孢的致病分子
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等显著优势。因此,在航空、车辆、船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优化设计,需要不断修改层合板的设计变量,以得到较优的材料性能。传统的复合材料层合板优化设计中,每一次修改设计参数都需要进行完整的仿真分析计算,这将会极大的延长优化设计周期。重分析方法是一种利用初始结构分析所得到的信息,对修改后的结构响应进行快速计算,避免对相似结构进行多次完整的分析求解,从
学位
林业汽车起重机吊臂是林区起重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起重机通过吊臂顶端的滑轮组合吊起原木、原竹、生漆、天然树脂等重物。不同的吊臂结构和技术使得起重机的性能和效率也有所不同。而吊臂的焊缝对其结构与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焊缝结构能够使起重机的工作更安全、寿命更长。因此随着起重机工作年限的增加,有必要对吊臂的焊缝进行缺陷检测,而射线图像检测技术是对焊缝进行无损检测的重要方法。射线检测有着成像快、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