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宏观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内需不足,资产缩水,物价持续走低,全国性的通货紧缩非常严重。在此背景下,由于大量的不良债权迅速产生并不断增加,日本金融业陷入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信用危机,银行等金融机构接连破产,经济处于长期停滞状态难以复苏。因此,对银行业不良债权的成因、特点及治理对策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是摆在日本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本文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而展开研究的。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起源,对学术界关于日本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研究的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并对全文的结构作了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为问题的提出,本章对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的概念、分类、实际情况及对经济造成的危害作了详细论述。就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的现实情况而言,可以从存量、流量和结构等不同角度加以分析。 巨额不良债权对金融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造成了银行资信程度的降低和金融机构的接连破产;更为重要的是,它导致惜贷现象的出现,从而把日本经济带入通货紧缩——经济萧条——不良债权问题加重——更为严重的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之中。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形成的各种原因,既有内部的,又由外部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又有制度方面的。而在阐述这些原因之前,本章先是从理论上论述不良债权形成的一般原因。 日本现行的金融制度是战后初期形成的。战后日本金融体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限制性的支付体系”,以限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金融业务严格分工、金融市场封闭、政府对金融有很大的干预性为特征。历史进入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金融市场都发上了巨大的变化,而日本的金融体制并没有适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是做了一些时断时续的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动原有金融制度的症结所在,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形成以及破灭后的金融危机。这是日本不良债权大量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 第四章介绍了日本银行业不良债权的处理历程,共分五个阶段。 从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萧条到1995年底前可视为第一阶段,主要解决问题比较集中和突出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住专”。第二阶段是1996—1997年,在这一时期,对于因大量不良债权而陷入金融危机的中小金融机构,大藏省主要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