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丹参为常用中药,化学成分众多,且具有广泛多样的药理活性,其脂溶性成分如隐丹参酮等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菌等作用,但在临床上应用很少,也极少作为脂溶性成分研究的检测指标;此外,由于丹参质量受生长环境、气候变化、种植技术、品种等多种因素影响,其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有较大差异,因而抑菌活性也各不相同。本课题以山东不同产地的丹参药材为研究对象,建立丹参药材中含量较高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3种主要脂溶性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丹参抑菌活性与产地的相关性,为合理开发利用丹参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丹参微生物检定法,用微生物检定法评价丹参抑菌程度,以保证其质量控制指标与临床疗效相一致。
方法:本课题首先以最低抑菌浓度为评价指标,检测了丹参乙醇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别考察了提取方式、灭菌方式以及不同pH值的丹参提取液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Ⅰ三种脂溶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山东八个不同产区的丹参药材进行了三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检测;采用管碟法,考察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Ⅰ三种丹参脂溶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通过与其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对比,探讨了丹参抑菌程度与其脂溶性成分的相关性;参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建立了丹参微生物检定法,并测定了山东三个产区的丹参药材的效价。
结果:数据显示,丹参乙醇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0mg/mL、20mg/mL、40mg/mL、80mg/mL、80mg/mL。加热回流1小时提取物,抑菌效果较好,而不同pH值和不同灭菌方式,对丹参的抑菌活性均无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山东八个不同产区的丹参药材三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不同产区的丹参药材其三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并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也各不相同,隐丹参酮含量高的丹参药材其抑菌活性较高。建立了丹参对照药材、隐丹参酮微生物检定一剂量法的标准曲线,并应用该方法对山东沂源悦庄、新泰、泗水杨柳等三地的紫花丹参进行效价测定,其效价分别为:1352.82u/mL、1383.41u/mL、422.09u/mL。
结论:不同产区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不同,其抑菌活性不同,抑菌活性与其脂溶性成分的含量相关;丹参微生物检定法可实现其质量控制指标与药用疗效的相关性,为丹参抑菌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