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文学创作中的“恨”与“爱”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创作表现了很多文学主题,而其中一个表现较为突出、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畅快淋漓地“恨”,由“恨”主题而引起的批判、憎恨、复仇等情绪的爆发。这个主题的复杂表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多种视角,多个侧面。创作是创作心理的直接显现,鲁迅“恨”的主题的形成是他复仇心态的反映,时代遭遇、个性化的生活域界及心理体验是他主题选择的不竭源泉。在鲁迅的创作中,“恨”-复仇主题是贯穿始终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线索窥探鲁迅创作的整体。鲁迅的“恨”植根于他深沉而博大的爱,对弱势群体的爱与怜悯正是他的憎恨、厌恶、批判、复仇等情绪的原动力。在鲁迅的创作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主题,出现了一些研究鲁迅心理的专著和大量的论文。这一主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偏向和不足:从鲁迅的创作整体来观照其主题发展脉络不够清晰,鲁迅批判、憎恨、复仇等情绪形成的因为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探究。   本文以鲁迅小说及《野草》为基点来梳理鲁迅的负面情感特征,对他的负面情绪做初步界定。鲁迅的“恨”表现出来的复仇是对社会主体和社会心理的复仇,矛头直指当权者、既得利益者、传统国民性,和对中国文化制度的复仇。接着分析鲁迅由“恨”而复仇而批判主题的成因。他的“恨”表现为具体的仇恨和复仇,他的复仇是全面的、彻底的复仇,是对统治者、对庸众、对自身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和复仇,这种复仇是植根于他对弱势群体深沉、博大的爱的,他对青年始终热爱,对下层国民始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孩子始终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   总之,从鲁迅的创作发展整体来具体考察鲁迅所特有的“恨”与“爱”这对命题的发展及最终命运,对把鲁迅研究推向深入和加深我们对他人生选择的悲剧性的认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心灵史》文本的生成为分析线索,从救赎的视角进入张承志的文学世界,来看小说内在意义的生成性。《热什哈尔》记忆历史的方式,对张承志《心灵史》艺术宗教化的书写具有启
学位
新一代Sandy Bridge处理器产品的确通过它的高性能和高效率给大家带来了惊喜。业界对新款Sandy Bridge核心处理器更是充满了希望。当然,承载Sandy Bridge核心处理器的P67主板芯片组同样功不可没,它也是决定全新LGA1155平台能够迅速崛起的中坚力量。本期《电脑迷》评测室栏目就在第一时间对5款较有代表性的P67芯片组进行体验测试。    体验环境决定未来  P67在对LGA
期刊
本文采用样本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全部词汇进行人工检阅,收集出所有的动结式
学位
十年“文革”期间,我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领袖崇拜狂潮。毛泽东颂歌与这股崇拜热潮交织在一起,推波助澜,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它的歌词热烈地颂扬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激昂地
学位
本文以郝懿行《尔雅义疏》注释《尔雅》联绵词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在对语料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统计法、定量分析法、繋联法、例证法等方法,加之以训诂学、音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