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的创作表现了很多文学主题,而其中一个表现较为突出、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畅快淋漓地“恨”,由“恨”主题而引起的批判、憎恨、复仇等情绪的爆发。这个主题的复杂表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多种视角,多个侧面。创作是创作心理的直接显现,鲁迅“恨”的主题的形成是他复仇心态的反映,时代遭遇、个性化的生活域界及心理体验是他主题选择的不竭源泉。在鲁迅的创作中,“恨”-复仇主题是贯穿始终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线索窥探鲁迅创作的整体。鲁迅的“恨”植根于他深沉而博大的爱,对弱势群体的爱与怜悯正是他的憎恨、厌恶、批判、复仇等情绪的原动力。在鲁迅的创作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主题,出现了一些研究鲁迅心理的专著和大量的论文。这一主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偏向和不足:从鲁迅的创作整体来观照其主题发展脉络不够清晰,鲁迅批判、憎恨、复仇等情绪形成的因为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探究。
本文以鲁迅小说及《野草》为基点来梳理鲁迅的负面情感特征,对他的负面情绪做初步界定。鲁迅的“恨”表现出来的复仇是对社会主体和社会心理的复仇,矛头直指当权者、既得利益者、传统国民性,和对中国文化制度的复仇。接着分析鲁迅由“恨”而复仇而批判主题的成因。他的“恨”表现为具体的仇恨和复仇,他的复仇是全面的、彻底的复仇,是对统治者、对庸众、对自身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和复仇,这种复仇是植根于他对弱势群体深沉、博大的爱的,他对青年始终热爱,对下层国民始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孩子始终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
总之,从鲁迅的创作发展整体来具体考察鲁迅所特有的“恨”与“爱”这对命题的发展及最终命运,对把鲁迅研究推向深入和加深我们对他人生选择的悲剧性的认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