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我国统筹东西及新世纪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自1997年直辖至今,经济、社会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是历史上最活跃最旺盛的时期。但是市内各区县发展不均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仍处于较高的水平,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虽然目前学术界以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了较多研究,但是结合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面进行区域综合发展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研究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演变规律,评价重庆市资源与环境的利用状况,探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对重庆市整体统筹协调发展趋势进行评价。最后提出实现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论文共有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全文的框架,第二章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及生态足迹研究综述,第三章介绍了重庆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概况。另外四章为论文主体部分。第四章,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测算了重庆市1998-2010年生态足迹;第五章,通过生态足迹综合评价指标对重庆市1998-2010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第六章,构建指标体系对重庆市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价;第七章,全文的结论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通过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1998-2010年重庆市生态足迹增速明显,从1998年的0.7302hm2增加到2010年的1.4953 hm2:生态承载力较稳定;生态赤字逐年加大,从1998年的0.3944hm2增加到2010年1.1736hm2;说明重庆市生态供需矛盾正在不断加剧。从足迹构成的各组分来看,各土地类型的足迹都有所增加,但是所占比例变化较大。其中能源足迹的增速最大(化石燃料足迹从1998年的0.2619 hm2增加到2010年的0.8857 hm2,增加了2.38倍),逐年超过了耕地足迹成为了生态足迹的最大贡献者。说明重庆直辖以来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大幅度上升,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第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0年重庆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但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却不断提高。第三,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0年重庆市经济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发展速度不均衡,其中资源与环境发展指数的增加你不明显,协调发展系数存在一定的波动。最后提出了重庆市实现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即整体规划,实施科学绩效考评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开发新能源,构筑清洁能源体系:培育生态文化理念,增强公众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