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信任作为一种政治心理状态,是衡量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影响到国家合法性与社会的稳定。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信息公开的主体行为得到有效的监督,从而获得民众的认可与信任。农民的政治信任是农民对政治体系的一种特定政治心理,它对农村的社会稳定、社会管理以及农村的政治民主建设都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在农村推行的村务公开制度很重要的目的是能够让村务在民众的监督之下运行,从而获得农民的政治信任,于是本文假设较为完善的村务公开制度能够取得农民较高的政治信任,然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却发现在个案中,形式、内容、程序都较为完善的西村并没有得到民众较高的政治信任,这成为本文的问题意识与思考的出发点。 在总结村庄村务公开制度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农民政治不信任的描述,结合相关的研究,认为农民当下对村务公开的不信任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村务公开本身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村务公开制度从本质上属于村干部主导型的公开,公开的程序和内容,形式大于实际。在这种公开制度下,农民无法有效的参与其中,农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互动出现断层,在互动性不足与效能感低下的情况下,农民倾向于不认同这种公开,这是村务公开制度不完善的体现;另一条是农民自身所形成这种特定政治心理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在农村信任结构失调、农村个体化等环境下,农民又承袭着“无官不贪”、“价值金钱化”、大众传媒的外部负效应等政治社会化途径的冲击,结合农民个体在自身政治生活中的经历,造就了农民对“村干部”“贪”的形象,进而又影响到农民对村务公开的不信任。两条主线相互交织,最终解答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为何良好的村务公开却不能带来对村务公开内容与制度的信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