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十个极重灾区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处理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地震给灾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不可估量,伴随着灾后重建的经济提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之恢复不力,而且出现不断恶化态势。因此,解决灾区这个特殊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现有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客观评述,建立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熵值法、构建构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并以十个极重灾区为例,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借助MapGis软件进行地震前后十个极重灾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灾区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促进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研究结果显示:  (1)从时序评价来看,经济方面,十个极重灾区震前经济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出现严重下跌过后,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并出现平稳发展。生态环境方面,整体表现为波动状态,且震后水平不如震前。协调度方面,从十个极重灾区2005-2013年协调度演变趋势来看,2005年至2007年均表现为上升趋势,2008年除都江堰、彭州、安县协调度有所上升外,其他各市(县)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态势,2009年较上年均有所增长,2009年之后各地均呈现一个波动状态。协调发展度方面,除2008年外,十个极重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2)从时空评价来看,经济方面,十个极重灾区经济水平呈现三个“集团”,都江堰、彭州、绵竹、什邡和安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属于“第一集团”,而北川、平武、汶川和茂县处于“第二集团”,青川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单独属于“第三集团”。生态环境方面,十个极重灾区生态水平出现了与经济水平相反的状态,除都江堰外,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往往生态水平相对较低。协调度方面,按照均值划分的协调度等级来看,2005-2013年十个地区整体均达到初级协调以上水平,均值为0.7307;都江堰、彭州、绵竹市的协调度指数相对较高,属于优质协调等级,其中,都江堰最高,为0.8888,什邡、安县次之,属于良好协调等级,十个地区中良好协调以上等级占50%;北川、平武、汶川和茂县为中级协调等级;仅青川县协调度为0.4908,属于初级协调等级。由此可以看出,极重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均衡,县际差异比较显著。协调发展水平方面,地震前后十个极重灾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圈层分布且空间差异明显,内圈层协调发展水平相对外圈层要高,震后失调情况消失,均达到初级协调以上水平。  (3)对灾区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十个极重灾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措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环境优先方针;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