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倦怠的研究起源于职业倦怠领域。倦怠理论认为若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导致个体身心出现对周遭日渐冷漠、成就体验少等一系列负面的状况。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倦怠这一现象的关注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包括学生的学习,并且,对学习倦怠产生机制、影响因素的探讨也在不断加深。在我国,学习倦怠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学生和大学生,对中职生关注较少。然而,中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未来的中职生将成为社会工业化的基石。中职生的学习倦怠不仅影响着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身心的健康和谐,而且关乎社会未来最基层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因此,研究中职生的学习倦怠状况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倦怠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能对激发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业水平,提升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提供参考。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了解当前中职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并探寻成就目标定向和应对方式对中职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分析应对方式在中职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效应,为帮助中职生形成良好的成就目标、合理的应对方式从而改善学习倦怠情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采取整体取样的方法,抽取A中职学校高一以及高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通过使用吴艳和戴晓阳编制的《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肖计划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刘惠军、郭德俊(2003)根据Pintrich的理论编制的《四分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采用SPSS19.0、Amo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资料。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1)中职生的学习总体呈中度倦怠水平,身心耗竭和学业疏离均处于中度水平,低成就感处于高度水平。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低成就感上差异显著,男生较之女生低成就感程度更甚;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学业疏离和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差异显著,一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的状况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2)在成就目标定向水平上,中职生的成绩目标定向中成绩回避的水平最低,其余三种成就目标定向水平差异不大。不同年级的中职生成就目标定向水平相当。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成绩趋近和掌握趋近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男生采用成绩趋近和掌握趋近的成就目标定向水平明显高于女生。(3)在应对方式上,中职生采用最多的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再次是退避,这说明该中职学校学生的应对方式比较合理,但是自责、幻想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方式也时有发生。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解决问题、退避、合理化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较之女生更多的采用解决问题、退避、合理化这三种应对方式。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解决问题、求助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的水平高于二年级学生。(4)对学习倦怠具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有:成绩趋近、掌握趋近、成绩回避、掌握回避、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身心耗竭具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有成绩趋近、掌握趋近、成绩回避、掌握回避、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学业疏离具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有成绩趋近、掌握趋近、成绩回避、掌握回避、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低成就感具有预测意义的因素有成绩趋近、掌握趋近、成绩回避、掌握回避、解决问题、求助。(5)应对方式在中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会被应对方式放大。其中,在解决问题和合理化中介作用下,成绩回避对学业疏离的负向影响增强。在解决问题的中介作用下,成绩回避对低成就感的负向影响增强。在的解决问题、幻想、合理化和自责中介作用下,成绩回避对身心耗竭的负向影响增强。在解决问题的中介作用下,掌握趋近对学业疏离和低成就感的正向影响增强。在解决问题、幻想、合理化的中介作用下,成绩趋近对身心耗竭的负向影响增强。在解决问题的中介作用下,成绩趋近对低成就感的正向影响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