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的语篇分析不再局限于文本,视觉图像、颜色、图文关系、版面设计等也受到了关注。最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教学中的语篇都是以多模态形式呈现,应培养学生“看”的语言技能,即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图像、表格、符号以及动画和视频等理解语篇意义的技能。教材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英语教科书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很有必要。作者期望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多模态资源,培养学生“看”的技能,为EFL教材编写提供建议,同时总结出一些教学启示,使教科书更好地为英语教学实践服务,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国内英语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涉及不同学段,但不论是大学、中学、小学的英语教材,都是由国内出版社出版设计,对原版英语教科书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几乎没有。另一方面,以往的英语教材多模态研究大多都选择单本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为了突出国内外教材的多模态特征,从多模态语篇分析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中英EFL教材中的阅读板块的多模态特征。作者采用多模态语篇分析中最常见的两大理论,克瑞斯(Kress)和范勒文(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以及马丁内茨(Martinec)和萨尔维度(Salway)提出的图文关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nglish in Mind前五册和国内初中使用广泛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Go for It全册;两套教材都十分具有代表性,前者是国际EFL领域最权威的教科书同时也被国内众多外国语学校作为补充和辅导教材,后者是西南地区使用最广泛的教材。作者希望通过探索以视觉图像为主的视觉模态所表达的意义,以及视觉模态与文字模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挖掘两本教材的多模态语篇特征,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看”的技能,实现更高效的阅读理解。本文主要致力于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在两套教材的阅读板块中,视觉模态的呈现特点有何异同?(2)在两套教材的阅读板块中,视觉模态和文字模态的关系有何异同?(3)通过对比两套教材的阅读板块的多模态构建语篇方式,对英语教材编写和教学有何启示?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文采用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框架,并辅以课堂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方法对比分析了两套中外英语教科书的阅读板块。首先,基于视觉语法的三大意义,分析两本教材中阅读板块的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并加以统计对比;其次,再运用图文关系理论中的图文地位关系框架,对比分析两套教材中阅读板块中的图文互动关系。最后,作者在实习期间,对两所分别使用English in Mind和Go for It教材的中学展开课堂观察、课后教师访谈以及针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两套教科书都呈现很好的多模态特征,English in Mind的多模态特征相对Go for It更为明显,视觉图像的各部分构建意义的百分比分布比Go for It均匀,图文关系的相互关联性也高于Go for It,为读者提供了立体而真实的教学资源。这些都是以Go for It为例的现阶段国内初中英语教科书比较欠缺的。但Go for It中的各种视觉模态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涉及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更符合基本国情。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各类视觉图像通常只被应用于pre-reading阶段,而且利用方式单一等。本文的研究意义包含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师而言,有助于他们充分理解和挖掘现有教材中的多模态资源,并将其游刃有余地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同时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阅读语篇中的非文字视觉模态有利于激活现有的背景知识从而形成长期记忆,并学会欣赏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和美感,增强“看”的语言技能;对于教材编写,对比中外EFL教材,能够参考和借鉴国外教材的丰富的视觉模态资源。因此,对原版英语教科书和国内教科书的对比分析研究十分有必要。尽管如此,本文也存在不足,例如:在对教科书中的各种多模态资源进行分类时,很难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在分析中作者仅仅聚焦于阅读板块,对整本教材的多模态特征的探究不够全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