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龙矿集区位于藏北班公湖-怒江岩浆构造带,是该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高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集区(铜储量超过1200万吨,金储量超过100吨)。本文对多龙矿集区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的成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重建了该地区岩浆演化过程。同时,本文对典型矿床(地堡那木岗、波龙、多不杂、拿若、荣那)的成矿年代、热液演化时限、矿质沉淀机制和矿质来源也开展了详细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矿集区的成矿模型。本次工作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造岩矿物电子探针、锆石U-Pb年代学、主微量元素和Sr-Nd-Hf同位素研究表明,多龙矿集区岩浆活动形成于板块俯冲背景下受俯冲沉积物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幔源岩浆。在143Ma左右少量幔源岩浆喷发至地表形成了高Nb玄武岩。此后,幔源岩浆继续添加至下地壳底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壳幔混合作用形成具有壳幔同位素特征的岩浆,部分岩浆喷发至地表形成玄武安山岩(118Ma)和安山岩(114Ma,105Ma),而少部分该类岩浆则在121Ma~117Ma期间,上升至中上壳并可能经过了进一步结晶分异作用最终形成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侵入岩。2.角闪石温压计表明多龙矿集区内同源斑岩体含矿性差异的机制是由于岩体氧逸度的不同造成(含矿斑岩体△NNO>2.5)。同时研究表明氧逸度的差异和岩浆形成温度有关,因此可以利用磁铁矿V+Ti含量估计斑岩的成矿潜力。3.锆石U-Pb年龄、辉钼矿Re-Os年龄、绢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多龙矿集区矿化过程集中于119Ma-117Ma,同时从岩浆侵位到钾长石蚀变到晚期绢云母蚀变演化时限较短(≤1Ma左右)。4.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波龙、拿若、地堡那木岗等矿床(点)成矿流体均为岩浆流体。各阶段蚀变的形成主要与岩浆流体的演化有关,部分矿床的晚阶段蚀变(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可能还有大气降水的参与。矿质的沉淀主要由流体温度降低所致,可能还受氧逸度变化影响。矿区斑岩型矿床矿化主要由高温高盐度流体所导致,而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形成可能和中等盐度岩浆流体有关。Hf同位素、辉钼矿Re含量和含矿脉体中硫化物S同位素表明矿质来源有地幔物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