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频繁地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目标,但其效果到底如何,很多学者都对此做出了研究与探讨。本人在研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封闭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了研究上述问题,本人选取了1994.01—2010.10之间的67个季度数据为样本,以IS-LM模型作为基础研究模型,把GDP,CPI,C,I,R,M1作为工具变量,运用ADF检验与广义差分法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乘数为0.1182,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其有效性有限。‘对此,本人提出了几点解决的对策:第一,完善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第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地完善利率结构;第三,科学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四,密切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第五,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六,把握好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调向,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文章共分为五大部分。在导论部分,从我国1994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运用的轨迹,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我国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在第二章,本人对国内外的有关理论和文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综述,已有研究表明了专家学者至今对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也存在冥想的分歧,这进一步说明了本文选题的必要;第三章是基础研究模型的选择和设定。在这一部分当中,本人首先对本文选取的基础研究模型IS-LM模型做了简明的介绍;其次便介绍了与模型有关的变量选择和函数设定,文章经过筛选最终选取了GDP、CPI、利率、投资、消费、M1等6个变量作为基础研究变量,选择投资函数、消费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等三个函数作为基础研究研究方程;第四章是模型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这是本文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部分当中本人在对原始数据修正的基础上利用计量软件估计出了封闭条件下我国的希克斯--汉森模型。在文章的第五部分当中,本人结合前面得出的结果,根据货币政策的大小估计了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从而得出了货币政策的弱有效性,并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尝试性的思考。最后,论文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同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就整篇文章而言,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全文基本上采用的还是静态分析对动态分析应用的很少,计量结果存在些许误差;此外,与其他计量分析的文章一样,对分析结果的理论解说和进一步的分析还是显的单薄。但是,本人认为,总体上来看文章还是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第一、与采用年度数据进行同类的分析相比较,本人采用1994.01-2010.10以来各个季度的67个季度数据,所以样本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计量误差;第二、模型采用了实证的方法证明了我国货币政策目前是有效的,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我国投融资体制的缺陷等因素导致投资利率弹性比较小,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比较差。因而,还必须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