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86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性思潮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攻城略地,攻无不克,仿佛一切都要被纳入到这一漩涡之中,人们渴望现代性的到来。然而,现代性逐渐走向了它的反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环境也持续恶化。甚至现代性引以为傲的理性本身也由从启蒙人类的角色脱变为限制人、禁锢人的牢笼。工具理性的泛滥已经夷平了意义世界的地基,抽空了价值世界的意义。真、善、美之间统一的关系已经被分割的支离破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极度推崇现代科学以及理性的人们当头一棒,科学技术成为“刽子手”。一切恶果的出现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人们开始反思、质疑现代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产生并发展起来。文章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试图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发现二者间的相通之处,从而为我们重新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路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是基于这样一条线索:现代性出现了问题,后现代主义试图在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走入了困境,很容易导致一种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严重后果,由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起来,并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下去解读这一思潮,发现二者的相似和共通之处,从而更好地丰富和完善后现代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文章的特色之处在于运用吉登斯的“脱域理论”对现代性的实质进行了深度解析,把儒家哲学中的整体主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关于整体有机论的思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且把道家哲学当中的“道生万物”的思想运用于解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理论,从而很好地解释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当中的很多理论要旨。
其他文献
“生”与“死”是一对对立统一,又密不可分的哲学问题,死亡哲学名义上虽是谈死,实乃谈生,其明显的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或更明晰的讲,它是人生哲学、生命哲学的一种深化与扩展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因此我国现行的科技政策大多围绕经济建设的主旨展开。但是,这种传统的经济本位的价值观使我们对人本位的价值观相
文章分析技术的生态价值问题,从论述资源环境危机背景出发,针对资源环境问题对技术的挑战,就技术能否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分析技术悲观主义、技术乐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三者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