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曾将翻译定义为用另一种语言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原文进行再创作的艺术。如今,全球联系越发紧密,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大多数译者而言,原文本的形式并非是最大的绊脚石,往往是文本后的文化要素让翻译工作难上加难。如何处理带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搭配,从而为目的语读者传递等额的文化信息成为了译者需要直面的问题。对于文化词语的定义,国内外学界都进行了多种尝试。追溯至1996年,西班牙翻译理论家哈维.弗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a)对这些文化词做了较为系统的定义和分类,并统一称其为“文化专有项”。他也创造性地提出了11种翻译策略来处理文化专有项,以及四种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较之于其他理论,艾克西拉的分类、策略更加具体、实操性更强,笔者因而借鉴了他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法,并辅以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原文本节选自《再野化:英国和爱尔兰野生生态复归平衡实录》。这本书主要为读者呈现了许多发生在爱尔兰和英国的真实故事,内容主要讲述了当地人如何使失衡的生态系统重回平衡状态,以此来证明“再野化”这一运动的可行性,并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场运动之中。作为一篇环保、生态类型的纪实性文本,本书涉及了许多文化意蕴深厚的专业词汇和表达,这也对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如何妥帖地处理这些文化专有项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工作重心。笔者借用了艾克希拉的分类策略,对案例中所使用到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归类。与此同时,笔者也发现艾克希拉的理论虽有很强的指导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在此基础上又对其策略进行了补充,希望对未来文化专有项汉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